科普场馆如何成为公众接受终身教育的阵地

于洋 2022-02-22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科普场馆具有自由、开放、社会化的教育环境,注重挖掘教育资源,依托展览展项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日益成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为公民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

    北京科学中心是首都科普的主阵地,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终身教育氛围的工作实践中,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致力于打造“开源生态培育基地、科学教育研发基地、创新成果展示基地”,打造“有温度、可信赖、有活力、具实效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在建馆之初,主展厅以“生命·生活·生存”为主题策展,从公众视角和人文情怀出发,引导公众科学地审视生命的价值,感受科技创新带给生活的精彩,探索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存智慧,生动的展示展览使公众在近7000平方米的展厅中收获身心的教育、思考和感悟。

    展览展项是场馆教育活动的根基和依托,北京科学中心在此基础上面向重点人群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成为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一环。青少年是场馆的主要受众群体,北京科学中心围绕“三生”主展馆180余个展项研发了“3个一级主题,20个二级主题,120个三级主题”的展线课程体系,注重对青少年生命观、生活观和自然观的培育,注重对青少年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培育,注重对青少年健康人格、正向兴趣和动机的培育,主要满足首都中小学校来馆实践学习需求,使学生通过操作展品、动手实验、交流分享、学习单拓展等多维度、多感官的学习,获得直接经验。除平日接待学校外,为了最大化利用展项课程资源扩大受众,面向家庭开发实施了周末亲子活动。依托地下一层科普教室的固定活动空间,配置专业设备,供来馆青少年开展探究类、实践类项目的深度学习,并结合社会热点,开展科学人文特色活动。

    作为公众与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枢纽和桥梁,北京科学中心积极搭建智库平台,联动多方资源,为老年人等其他群体创造终身学习机会。在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北京市科协指导下,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成立了北京老年科技大学,发挥中国老教授协会、北京老科技工作者总会、北京开放大学等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和促进老年群体继续教育,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发挥北京科学中心1+16+N体系作用,统筹优质展项和课程资源,开展流动科学中心进园区、下基层活动,助力提升产业工人、农民群体的科学素质。与中共北京市科协党校加强联动,共建科技学科领域的专家师资库,切实提升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群体的科学素质。通过科学嘉年华、首都科学讲堂、科学跨年等系列品牌优质活动面向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发挥了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以开源理念为引领,通过数字化赋能等形式,融通线上线下教育空间,进一步推动资源开放共享。场馆各类课程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线上资源的转化,积极应用网络平台开展“云课堂”服务,品牌特色活动与主流媒体联合,加大了推广力度。北京科学中心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寻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满足公众知识、技能、素质等多维度终身学习需求。

    科普场馆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承载,在先进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发展等方面还要持续发力,实现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推动场所更加开放、活动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更好地服务于公民的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