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多种粮、种好粮,走好乡村振兴路

宋恒 2022-03-15

江苏徐州:多种粮、种好粮,走好乡村振兴路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3月12日,期盼已久的春雨滋润大地。邳州种粮大户贾强心里喜滋滋的,仿佛听到他那790亩绿油油的小麦正在拔节生长。

85后职业农民贾强,创办了华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曾获得“江苏省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将青春奉献给了家乡这片土地。“以后政策会越来越好,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种好粮食!”贾强豪情满怀。

机械化、智慧化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藏粮于地,整理路渠守住“红线”

贾强早在2008年就开始承包土地进行大规模种植,从最初的30亩到200多亩,再到后来的400多亩、如今的700多亩,土地一直是他的“命根子”。

大量土地流转到贾强手中,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这些土地高低不平、田埂太多,第一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部分土地甚至绝收。贾强花了两三年时间整理路渠,琢磨着如何留路、开渠,并将地里没用的沟、渠、路、堰全部整平,既增加了播种面积,又方便机械化操作。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可复制的方案。后来夏季连降大雨时,很多地方被淹,但他的农田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春天的小麦,秋天的水稻,14年来贾强一直坚持种这两种粮食。很多年前就有人问他,“种果树种蔬菜利润多高!就你傻,只知道种小麦和水稻!”贾强乐呵呵地回答:“种粮食心里才觉得踏实,有安全感。”这个务实的年轻人一直认为,粮食虽然利润低一些,但最大的好处就是稳定,因为国家一直重视粮食生产。

作为“国之大者”,粮食安全目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更让贾强吃了一颗定心丸,“以前种粮食是为养家糊口,现在是为国家作贡献。以后要更好地守好这个命根子。”

藏粮于技,节约成本提高产量

贾强经历了从机械化农业到智慧化农业的过渡,这些年陆续投入200多万元配备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先进的仓储设施。早在2015年,他就购进了邳州市第一台农业科技无人机,当时他在深圳封闭学习了20天,回来后又培训了一批飞手,解决了一批农民的就业问题。在完成自己家农田的植保之后,还能为其他农户服务。

惊蛰过后,又开始育秧了。在商品化集中育秧方面,贾强开拓思路,改变传统的水育秧方式,在全市率先推广节能喷滴灌育秧技术,不但节省了水资源,同时还减少用工数量,缩短了秧苗返青期,增强了秧苗根系活力,对提高产量也有极大帮助。一年下来节约用水3万多立方米,节约水费上万元。机械式插秧也是从他的农场推广到全市,继而对全省都产生了影响。

贾强在准备用无人机植保

通过技术更新,贾强种植的小麦亩产1100多斤,水稻亩产1300多斤,比承包之初每亩提高了200斤左右。

受到“三乡工程”政策引导,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贾强去年又和家人一起建设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采取“十大”替代服务模式,涵盖农资育种到加工销售全过程,服务半径从原来5个镇扩大到12个镇。这个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建成“三库三间三室三中心”,包括机械库、配件库、农产品储藏,产品初加工车间、农资配送间、产品展销间,学习培训室、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管理室、农产品检测室,烘干中心、维修中心和育秧中心。

通过项目实施,贾强服务的面积达到4500亩,帮助服务的村集体年增产112万斤,累计增加效益达220.5万元,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年增产510万斤,累计增加效益达1005万元。

生态种养,恪守品质只为好粮

贾强曾经说过:“粮食的品质就是我的命。”

在水稻品种上,他选购江苏省优质的大米品种——南粳9108,同时种植了本地稀有的黑稻品种、含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硒”的富硒大米;整改农场中的52亩稻田用作稻田养蟹,既节省肥料,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大米的品质,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

贾强认为,要想提高粮食生产的品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减肥增效”。在他的农场里,复合肥、尿素的用量平均比其他农民减少20%,但产量未减反增,通过科学施肥,达到了稳产、节本、增效的目的,被评为“邳州市化肥减肥增效示范区”。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次数和数量,贾强还综合利用“绿色防控、生态种养”,增施有机肥料,使用生物农药,努力营造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田间小气候。

早在2016年,贾强就注册了“邳南”商标,进行稻米加工,从此形成了一条自产自销的农场经营模式。“邳南”稻米在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参加江苏省优质稻米博览会,获得“江苏好大米”评选银奖。

如今,贾强承包的790亩土地都成为良种繁育基地。基地与省农科院、徐州市农科院合作,每年展示小麦、水稻新品种20个以上,新技术5项以上,推广面积达到80万亩。

记者:吴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