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科学应对水源性疾病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03-22

血吸虫病也叫“瘟神”,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一旦人体感染血吸虫,会出现皮疹、发热、咳嗽或伴有腹胀、腹泻或脓血便,如不加以治疗,可导致大量患者发病甚至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被忽视的寄生虫病,给非洲、亚洲、加勒比和南美洲以及亚热带地区带来不小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有7.79亿人面临感染风险,2019年至少有2.366亿人需要获得血吸虫病预防性治疗。

作为一种水源性疾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目前,血吸虫病流行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然而,只要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就依然存在。

从专业角度来讲,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是水陆两栖螺类。人、牛、羊、猫和狗等40多种哺乳动物感染血吸虫后会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遇水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进一步发育成尾蚴,人接触含有尾蚴的水(医学上称为疫水)就感染了血吸虫。

钉螺与相似螺对比图

钉螺跟我们吃的玩的螺最大区别是什么?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血吸虫病室主治医师熊春蓉表示,钉螺外形呈圆锥形,分为两种:一种壳表有纵肋,称为肋壳钉螺,长度一般在10毫米左右;另一种表面光滑没有纵肋,称为光壳钉螺,长度一般不超过7毫米。熊春蓉表示要想快捷、高效识别钉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第一,可以通过所在地疾控中心,请当地专家帮助鉴别;另外可以通过手机软件——AI智能识螺微信小程序来进行拍照辅助鉴别。

钉螺与相似螺的鉴别要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563—2017 钉螺调查)

钉螺广泛分布于我国十二个流行省。有钉螺孳生的疫区水源环境就有可能传播血吸虫病。人体接触疫水8秒钟,尾蚴钻入皮肤,人就感染了血吸虫,在体内1个月左右发育成熟。如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呢?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血吸虫病室副主任张键锋表示,人们在有钉螺孳生的江、湖、河、塘等环境开展水上作业、防汛抗洪、洗衣洗菜、游泳戏水等活动就容易感染血吸虫。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后,如出现皮疹、发热、咳嗽或伴有腹胀、腹泻、脓血便等症状时,请及时到医疗机构或疾控中心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接触疫水情况。血吸虫病是因人接触疫水而感染的。因此,避免或减少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有效的办法。生产、生活中不可避免接触疫水时,下水前应穿胶靴或防护水裤,戴乳胶手套,在身体接触疫水的部位均匀涂防护膏,这些措施可以极大降低血吸虫感染的概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赴境外劳务、援建、经商、求学、旅游的人员常发现境外感染血吸虫。全球有78个国家流行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非洲国家。其中,坦桑尼亚血吸虫病平均感染率高达20% 。

出境人员该如何预防血吸虫病?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援助坦桑尼亚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负责人杨坤表示,出发前,对赴境外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提高防范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接触疫水。因工作需要难以避免接触疫水,可在工作前涂防护膏、穿胶鞋或防护水裤、戴乳胶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水中。在紧急情况下接触疫水后,可服用青蒿琥酯、蒿甲醚预防或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感染。用人单位定期组织人员开展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