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结构性失衡毕竟短暂 周期性起伏才是恒久——新能源材料发展工委会主任委员林如海谈部分新能源材料价格“暴涨”

结构性失衡毕竟短暂 周期性起伏才是恒久——新能源材料发展工委会主任委员林如海谈部分新能源材料价格“暴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03-21

硅、锂、钴、镁等有色金属小品种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新能源产业前景十分看好,产业链出现结构性失衡,这些品种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价格,这两年都在经历“暴涨”。 “价格过高、过低,以及过快上涨、过快下跌等,都不利于产业发展。”近日,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如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如海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产业链呈“橄榄球形”导致结构性供求失衡 “双碳”政策的推行,让大家对未来的预期更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也更受关注。回看近两年新能源材料价格的涨势,几乎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 媒体报道,2021年中秋节前后,镁价如同坐上了火箭,从4.5万元/吨直冲7.1万元/吨,令镁成为市场焦点; 2021年硅料价格大涨,从年初的8.4万元/吨一度涨至超过27万元/吨,较年初涨幅超过220%; 碳酸锂价格从2021年的5万元/吨,上涨至近期的50万元/吨,短短两年内,很多锂矿商遭遇了从被迫减产、停产、破产的边缘到一矿难求的戏剧性转折。 “纵观全产业链,不难发现,导致原料价格过快上涨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总体性的供求矛盾,而是结构性的供求失衡。”林如海解释,大部分有色金属品种,从最上游能提供的资源到最下游需要的原料,供应基本是匹配的,但是,由于产业链中间产品产能扩张过快,导致整个产业链结构呈现出“橄榄球形”的状态,这个状态首先反应到上游,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下游则猝不及防、苦不堪言。 林如海向记者分析了出现“结构性失衡”现象的原因。 一是上下游产业政策不一样,所受“待遇”不同。相对而言,上游产业被贴着“高耗能、高碳”的标签,其发展时受到的限制条件更多、更复杂。中下游则是“高附加值、低碳”的代表,发展条件相对宽松,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也更倾向于中下游产业,这就容易导致产业链往中后端集中,造成其扩张过快、产能过大。 二是上下游之间的投资周期不同,上游产业往往周期更长。以硅产业链为例,硅料的扩产周期(至少一年半),远远长于硅片、电池片等下游环节(短则两至三个月),中下游产能起来了,对上游原料需求短时间突然放大,就凸显上游原料产能不足。价格上涨阶段,产业链各个环节都会扩大存货规模,再加上贸易商的参与,必然会加剧供求矛盾。 三是上下游产品的景气周期不完全同步,从而带来投资决策的不同步。正如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也是一样。林如海举例说,前几年在多晶硅价格长期非常低迷、很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下游的硅片企业、组件企业却利润相当可观,于是出现“下游拼命扩张、上游投资意愿萎缩”的反差。 价格合理是指全产业链都能获得合理利润 对于像有色金属这样的基础原材料,价格过高、过低,以及过快上涨、过快下跌等,林如海认为都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价格应该保持在一个适当合理的区间,即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得相对合理的利润。”林如海说。原料价格过低,企业失去投资热情和创新积极性,技术问题、安全问题、环保问题等等将层出不穷,下游市场上低质、低端产品将大行其道;原料价格过高,下游利润遭遇冲击,企业面临生存困难,甚至影响居民消费,暴利过后必然反噬其身。价格在上涨过程中,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会自觉扩大存货规模,相当于无形中放大了需求,这就更加刺激价格上涨,反之亦然。 “事实上,任何基础原材料都属于周期性行业,在有色金属领域,向来没有哪个品种一直保持高价,也没有哪个品种一直保持低价,它不变的规律是,价格永远在一个周期里上下起伏,而且在一个周期里,低价的时间跨度相对比高价的时间跨度要长。”林如海说,“这有点像股市,‘牛短熊长’。”他说作为行业组织所要做的工作是尽量调动各方力量,把波峰与波谷熨平一些。他预计硅料价格在今年下半年大致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碳酸锂价格回归的时间则可能会适当拉长。“价格终究是会回归理性的。”林如海肯定地说。 原材料价格的“疯狂”已经引起国务院、各部委、行业协会等多方关注和高度重视。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 《若干政策》继续强调了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的重要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表示,稳定充足的供给,平稳合适的价格,才有利于产业链的行稳致远,有色金属工业要抓住政策机遇,用好政策举措,全力谋划行业稳健可持续发展,为工业经济稳增长作出行业新贡献。 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建议 针对当前新能源材料产业“价格异常”“结构性失衡”等不合理发展,林如海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要正确认识前端产业。前端产业也被称为“载能产业”,但现代载能产业并不等同于高耗能产业,这里的“载”是“承载加工”之意,并不是单纯的减损消耗,它体现的是能源运动的规律和价值转换的特点。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减碳”等相关政策时,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党中央关于“双碳”的决策部署,勿简单以能耗数据为导向,对前端产业实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限制,只有正确认识、多方理解,前端产业才能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 二是政策出台应多部门联动,且各项政策之间具有协调性和连续性。考虑到新能源、新材料作为新兴产业的特殊性,很多部门都会出台一些刺激政策来促进其发展,从拉动需求的角度来说,终端刺激肯定是有必要的,但当下游刺激政策过于密集而上游供应能力又没有形成时,就非常容易导致上游价格暴涨,局部的结构性失衡也就不可避免。 第三,各个地区之间要讲究公平竞争。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其生产要素成本差异也比较大,面对新能源新材料这些概念产业,如果各个地区之间以压低成本为代价形成无序竞争,也就是在无形中放大了下游产能扩张的程度,这显然不利于行业发展。 四是做好资源保障规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能否健康发展,最终还得看前端的资源保障能力,国内外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如何利用,都要提前做好设计规划。“这就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组织的作用,他们对产业相对更了解。” 五是加强回收。通过几年的发展,新能源材料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已经进入回收期,如何建立起一个有序有效的回收体系很关键,这不仅关乎政策,更重要的是,在回收体系的每个环节也能够产生合理的利润,这样才能调动更多的积极性。 采访最后,林如海呼吁全产业链共同去理解,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在特定时间出现的特定矛盾并不可怕,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问题终究会被解决。他希望全行业珍惜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做好应对,实现协调、良性、可持续发展。 原创张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