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部举办“弘扬‘仁是’精神,致敬无言良师”主题生命教育活动

王泽宇 2022-04-12

本站讯(通讯员包昱琛 孙彬彬 摄影陈雪凝 董佳丽)4月5日上午,医学部“弘扬‘仁是’精神,致敬无言良师”主题生命教育活动在卫津路校区“刘瑞恒楼”七层报告厅举行。学部党委书记李振宇、副书记朱华,临床医学院副院长、2020级临床医学班班主任陈力群,医学部教师田德润、吕良福,以及来自医学部和瑞恒书院的50余名师生代表共同向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致敬默哀,深切缅怀“无言良师”。

图片1.png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对于医学生来说,解剖学就像是指引他们通往神圣医学殿堂的灯塔,而被医学界尊称为“无言良师”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则正是求学之路上陪伴医学生锤炼医术的“无声讲述者”和感知生命的“领路人”。

图片2.png

活动开始前,与会师生一同观看了纪录片《“移”路同行:中国器官移植5年间》。

图片3.png

吕良福分享了人体器官捐献者、我校张老师的感人事迹。据吕良福回忆,张老师生前乐观开朗、乐于助人,任教10余年始终勤勉执着,无私奉献,勇于担当。

2017,张老师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去世,医院根据家属的委托,为她做了器官捐献手术。吕良福表示,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博爱和奉献的精神,让平凡变得非常伟大,遗体和器官捐献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大家作为医学生更应该从精神上、行动上拥护这项事业,意识到事业的伟大,珍惜生命,守护生命,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

图片4.png

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韩和桥分享了遗体捐赠者、我校陆老师的感人事迹。陆老师离世后,在遗嘱中指明捐赠的眼角膜等器官和遗体,拯救了相关患者。“纪念逝者,不仅仅是追思,更应是一种传承,作为医学生,应无愧‘无言良师’无私奉献,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提升综合素养,认真学习救死扶伤的医术,除人类之病痛,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终身。”韩和桥在发言的最后深情说到。

图片5.png

“如果要给器官捐献下一个注脚,我想就是人摆渡人,生命接力生命。”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李梦宜在发言中谈到:“他们面对被命运画下的休止符,以遗体为礼与世界作别,作为医学生,我们必须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这满怀着善意的,生命的最后一份礼物尽可能完整地移植到病人的体内,为他们带来生的希望。愿我们在缅怀逝者的同时,更加珍惜宝贵的生命,修学则‘求仁求是’,行医则‘救人救世’”。

图片6.png

“器官捐献终究是沉重的,有人新生就有人离去,所以很多人闭口不谈,甚至不愿了解,但医学生作为一个离器官捐献最近的群体,我们能真切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因为爱的接力而延续,再一次开出绚烂花火,让生命更有意义,所以我们更应该去铭记无言良师们,铭记他们为拯救生命和推动医学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2020级临床医学班班长武正宇说到。

图片7.png

带着尊敬与感动,全体参与人员起立,向“无言良师”致敬默哀。

图片8.png

图片9.png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与会全体医学生宣读医学生誓言,表达对“无言良师”的缅怀和崇高敬意。

图片10.png

“他们不只是医学生的老师,也是老师的老师。” 作为局部解剖学任课教师,田德润提到,大体老师们用身躯诠释着生命有限、大爱无疆的境界,向死而生,以“身”示教,是医学开拓之路上奉献的无名英雄。对待“大体老师”要始终秉持感激与敬畏,珍惜课堂上宝贵的学习机会,以严谨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知识向大体老师们致敬。

李振宇在总结中谈到,无言良师将生命最后的火焰贡献给医学事业,点燃患者的生命之烛,照亮医学生的学习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们要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祭奠所有为国家发展和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作为医学生应常怀感人之心,感恩无言良师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将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做新时代的建设者、创造者;牢记 “求仁求是 救人救世”,将自己造就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卓越医学人才。

图片12.png

活动的最后,与会师生用便利贴书写下向“无言良师”的感谢和缅怀,默默诠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缅怀。同学们还献上了亲手制作的白色纸花,向“无言良师”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表达深切的追思和敬意。

图片13.png

据悉,医学部将于2022年3月至5月举办“弘扬‘仁是’精神,争做‘五术’医者”医学部首届医学人文节,本届医学人文节以“医德”“医术”“医心”为三条主线,开展包含“弘扬‘仁是’精神,致敬无言良师”主题生命教育活动、“医笔生花”解剖绘图比赛、“北洋微语,医研创兴”第三届北洋医科创兴计划成果展、“我心目中的白袍”演讲比赛在内的十余场主题教育活动,旨在强化医学生人文素养,淬炼医德、提升医术、升华医心,成长为具有“仁是”精神的新时代“五术”医学领军人才。(“仁是”精神内涵:仁心仁术、大爱无疆的医者品格和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转载自天津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