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发表论文近20篇 六兄弟打造“神一般”的大学宿舍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04-21

  三年发表论文近20篇,摘得荣誉百余项 六兄弟打造“神一般”的大学宿舍

  大学宿舍六兄弟,三年发表论文近20篇,累计获各种奖励100多项,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6号楼316宿舍,这六位学校化学与制药学部的研究生被戏称为“卷王”,每天一早去实验室,到了深夜才陆续回宿舍。虽然临近毕业,但在他们看来,这个宿舍似乎依旧只是个“睡觉之地”。

  数不过来的奖励

  只要是荣誉,这个宿舍差不多都有了

  学校十佳学习宿舍、校级文明宿舍……说起自己所在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6号楼316宿舍,李华鹏似乎总是获数不清有多少荣誉。这几年,学部一共有四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这个宿舍占了俩,至于各种学校奖学金,宿舍成员每个人名下都有几项,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研究生、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似乎总也数不清,此外,还有“挑战杯”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种大赛奖励若干。

  “住在一起三年,每个人都很优秀,大家也相互激励,一起进步着。”李华鹏说,他是班长,也是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在拥有众多荣誉的六兄弟中,他是大户之一,两个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他便占了一个。

  “研究生这三年,其实也没感觉特意去做什么,就是过着研究生该过的生活,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至少大家都没有太浪费时间吧。”杨朝鑫是宿舍里的另外一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在他看来,他们这个316宿舍关系融洽、氛围和谐、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虽然每个人身上荣誉一大堆,但每个荣誉的获得都是水到渠成。“作为一名学生,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其他都是自然而然的。”

  这是个“研究型”宿舍

  晚上10点前,几乎都在实验室

  4月20日一早,王科便离开宿舍前往实验室,当天是毕业论文提交的截止日期,他得早点到实验室把毕业论文再过一遍。8:30左右,六位兄弟便已经在不同的实验室各就各位了。

  “三年来,这已经习惯了吧,除了周日,大家差不多每天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王科说。

  “大家的电脑、资料都放在实验室,宿舍似乎就只是个睡觉的地方了。”杨世权开玩笑地说道,自从早上离开宿舍,往往就是晚上才回去,所以宿舍晚上10点前的灯多数时候都是熄着的,“早回去的差不多晚上10点,有时候深夜12点还凑不齐人。”

  “有时候开玩笑,说宿舍‘内卷’得厉害,个个是‘卷王’,大家其实都是在相互比着学习,所以三年下来,大家的成果也都还算丰硕。”董旭晟说,如今他自己已经发表了SCI论文两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一篇、EI论文一篇,还有在投的SCI论文两篇。

  “我们宿舍发表论文的数量应该算是比较多的,但这些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杨朝鑫说。早在研一的时候,他的一篇SCI论文揭开了宿舍论文发表的序幕。如今,他共发表了3篇论文,在数量上算是宿舍的平均水平。如今,宿舍六个人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接近20篇,其中SCI论文就有十几篇,在投的论文还有多篇。此外,还有四位成员都有自己的授权发明专利。

  “在实验室里,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收获的,没有白白付出的忙碌。”李华鹏介绍。

  抓住大学时期尾巴不放手

  “上学一天,就要把该做的做好”

  除了准备的最后的论文答辩,宿舍里年龄最小的赵松伟还在准备自己那篇即将发表的论文。这是他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虽然打算毕业后就工作,但他丝毫没有毕业季的悠闲。

  “这几年习惯了忙忙碌碌的学习节奏。”赵松伟说。

  即将迎来毕业,有的要就业,有的打算继续读博,但不变的是,26号楼316宿舍的灯依旧是每晚10点多后才会点亮。

  “这种氛围挺好的,虽然晚上回来得晚,但大家也都没有睡懒觉的习惯。晚上大家都回宿舍后,我们会交流一天的经历。周日会凑到一起打打球,但在自己该干的事情上,大家都是兢兢业业。”李华鹏说,他的工作已经确定,但即便毕业论文顺利提交,他也同样顾不上放松。他和舍友董旭晟一起参加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赛还得继续准备,“实验室里的一些工作也不能现在就放下。”

  “我比他们大几岁,工作了几年后又回到学校读研,一开始跟不上他们的学习节奏,但很感谢宿舍里的氛围,让我很快就找回了上学的感觉,没想到这又到毕业季了,还是抓住大学时期最后的尾巴,在校园的每一天,都要珍惜。”董旭晟说。

  齐鲁晚报记者 尹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