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土壤――20世纪50年代土壤调查系列地图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04-25

在近现代以来的农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土壤地图来辨别各地的土地和物产。1959年《甘肃省榆中县土壤分布图》就是一幅非常典型的县域土壤分布图。▲1959年《甘肃省榆中县土壤分布图》根据该图图例,榆中县将土壤分为22种。这22种土壤,依据地图分色的类别,可进一步分为7类。除了绿色和浅绿色的土壤类型看不出其相似性外,其他几类同色系的土壤都有共性。▲1959年《甘肃省榆中县土壤分布图》图例与该图相呼应的是1959年《甘肃省榆中县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壤分布图可以不考虑地形,但是土地利用规划图需要考虑地形,所以1959年《甘肃省榆中县土地利用规划图》就明确根据地形将耕地分为3类:川区机耕地、山区机耕地、梯田耕地。林地分为3类:经济林、用材林、自然森林。此外,还有牧草地这一土地利用规划类型。▲1959年《甘肃省榆中县土地利用规划图》▲1959年《甘肃省榆中县土地利用规划图》图例01 1958―1959年全国土壤普查鉴定工作1959年《甘肃省榆中县土壤分布图》和1959年《甘肃省榆中县土地利用规划图》都属于1958年广东土壤会议以后,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工作的结果。各地从1958年冬季到1959年春季开展工作,投入与进展情况各异。 如北京,据《北京土壤志》前言,北京市农业科学院会同中国科学院土壤队,于1958年冬和 1959年春,前后两期,开始京郊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一般一个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的普查工作7~10天完成,当时北京全郊区土地,“其中耕地680多万亩的野外普查鉴定和各区、县的室内资料整理、制图工作,在1959年五一劳动节前已基本完成”。据福建南平专区土壤普查委员会《闽北土壤》前言:该专区贯彻“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方针, 全区“普查耕地4084547亩,挖土坑38000个,采取整段标本2493个,化验分析样本3656个。”02 宝贵的土壤地图资料这次全国性的土壤普查与鉴定工作,除了编纂大量土壤志外,还绘制了大量地图。当时各地区绘制地图的差异较大。如北京“各区、县、社、大队都分别绘制了土壤分布、深耕改土和合理利用等图幅,大部分地区都绘制了土壤肥力图,部分有水土流失情况的山区还绘制了水土保持措施图……根据各区土壤普查鉴定结果,绘制了全市的土壤分布、土壤利用改良等图幅,编写了《北京土壤志》一书”。北京京郊各区在普查鉴定工作过程中绘制的地图数量很多,且各区所绘地图图幅多寡不一。其他地区如甘肃、福建、广西等地的资料,与北京情况类似,图幅多寡不等,种类不同。从目前的材料看,保留在各土壤志中的地图主要 是土壤分布图、( 深耕 )土壤改良图和土地利用规划图。同属甘肃省,榆中县的土壤志仅附有其中两种地图,而武威县则三种地图齐全。▲1959年《甘肃省武威县土壤分布图》▲1959年《甘肃省武威县土壤改良分区图》▲1959年《甘肃省武威县土地利用分区图》虽然在1958―1959年全国土壤普查鉴定工作成果中,不同地区绘制地图的技术差异明显,但是这些地图的价值却非常值得挖掘。地图上包含了当时的大量地理信息,不仅是土壤地理专题的宝贵资料,更是我国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这样的土壤普查工作不止一次。20世纪80年代再次开展了全国性的土壤普查鉴定工作。从福建的资料看,绘制的地图种类与数量在体例上大体与 1958―1959年相似,不过地图图幅、直观性等方面略有不足。虽然1958―1959年的地图普查鉴定工作在当时没有给农业丰收带来直接的效益,而且土壤的分类命名也没有按土壤学科的标准,而是采用了当地农民的习惯称呼(即地方性知识),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土壤改良活动和为农场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等做法,从长期的角度看,为后来的农业丰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