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巴州科技工作者风采录(一)

袁洪 2022-06-10

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巴州科技工作者风采录(一)

(工作中的李世银)

慧眼识油 为国探“富矿”

——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李世银

5月1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李世银非常忙碌,他正在做的工作是对标油田公司重点项目推进计划,紧锣密鼓地开展方案编制和产建井位研究工作。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研究生毕业的李世银就致力于为国家寻找“石油富矿”。

李世银一直奋战在塔里木油田科研生产第一线,与团队一起承担了多项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保障了轮古老区稳产,支撑了塔中Ⅰ号气田上产稳产。尤其是发现了央企“十大超级工程”——10亿吨级富满超深油气区,高效建成年产200万吨的原油效益示范区。科研成果方面,李世银获得各种奖项10个,其中省部级科技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局级科技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中国石油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奖3次;已授权发明专利12件,软件著作权1件,发表论文31篇。

刚参加工作不久,李世银便主动请缨到轮古油田从事开发工作。这类油田的规模效益开发一直是科研人员的难题,难就难在油藏特别分散、埋藏深,且很复杂。他一口井一口井地梳理动、静态资料,在密密麻麻的圆点、代码、曲线中找到“可圈可点”的希望,终于发现了“残丘幅度与油气富集程度呈正比、陡深沟谷控水”的现象,认识到“潜山控储、断裂控藏、残丘控富”的油气富集规律。以此为指导部署井位40余口,高效井比例较之前提高5个百分点,保障了轮古老油田20万吨的持续稳产。

在轮古油田小露锋芒后,2012年,李世银受命调到塔中区块开展攻坚工作。塔中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心脏,在这里勘探发现了千亿方凝析气田。正当准备大上产时,打出的评价井、开发井却接二连三失利,使勘探开发工作一度陷入了困境。他带领团队从失利的单井入手,终于找到导致失利的主要原因,随即提出新的思路和探索方法,钻井成功率提高33%,高效井比例提高19%。2015年建成150万吨当量大油气田并持续稳产5年。

2019年开始,李世银负责富满油田勘探开发工作。他带领团队锲而不舍,摸清了深藏地下的一根根“毛细血管”,精准识别出70条油气富集断裂带,先后获得了满深1、满深3、满深4、富源3、满深7井等一系列重大发现,发现了10亿吨级富满超深油气区。

昔日的“冷区”华丽变身,建成了年产200万吨的原油效益示范区,成为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埋藏最深(8000米以上)、规模最大的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挥发性油藏,创造了油气勘探开发史上的新奇迹。

2021年,李世银荣获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科技领军建功人才”荣誉称号。

14639

(图为刘学利,右二)

破解塔河油田的“密码”

——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专家刘学利

2003年9月,刘学利从西南石油大学毕业,成为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博士后工作站第一个驻站博士,在生产科研一线一待就是20年。

刘学利的研究对象是我国首个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塔河油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像深埋在地下5500米的桂林山水,油气便隐藏在其中的溶洞,勘探开发属于世界级难题。

刘学利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计划两年的课题,作出合格的博士后论文答辩,建立起精细溶洞储量计算方式。他与团队一起加深储量计算的研究,探明了储量,拉动塔河油田开发驶入快车道。2005年,西北油田油气当量突破500万吨。

经过系统研究,刘学利和团队首次提出了溶洞储集体中没有孔隙度及含油饱和度的概念。在开发实践过程中应用完善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模式。这一创新成果支撑了塔河油田的快速发展,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项目的主要理论和技术之一,推动塔河油田的开发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塔河油田累产原油1.14亿吨,成为我国首个以海相碳酸盐岩油藏为主、原油产量达到亿吨级目标的油田,对加快新疆经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在研究单井注水替油的过程中,刘学利创新提出注氮气开采“阁楼油”的思路,在2012年开展先导试验获得成功,试验的停躺井当年增油3200吨。

在塔河油田开发过程中,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储集体顶部有大量“阁顶油”无法开采。刘学利带领团队创新形成了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建成我国最大规模的示范基地。截至2021年底,塔河油田注气已累计增油550万吨,年注氮气规模达到5亿方,年增油近100万吨,引领了我国超深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

刘学利带领团队自主创新,设计高温高压溶解分配仪器,测试在强底水砂岩油藏条件下,注入二氧化碳与油气和底水的融合程度,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2020年5月,他带领团队开展我国首例强底水砂岩油藏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获得成功。截至目前,试验井组注入二氧化碳3万吨。温室气体变废为宝,累计增油1.22万吨,为中国石化驻疆企业实现“碳中和”提供了新方向。

在刘学利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刻苦学习,勤于钻研,个个成为行家里手。他带领的注水注气提高采收率团队分别在2012年、2018年两次被集团公司授予“中国石化优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1A93B

(图为贺志刚(左一))

为石油井装上“保险栓”

——记新疆格瑞迪斯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志刚

5月20日,新疆格瑞迪斯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志刚正在和他的团队一起,召开半潜式平台控压设备配套推进会,对半潜式平台控压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贺志刚是一名博士研究生,为了让自己的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他于2010年创办新疆格瑞迪斯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公司主要从事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发,尤其是钻井力学、井筒完整性、防漏堵漏等领域。

贺志刚带领的团队主要研发方向为井下堵漏技术和控压钻井技术。2014年,公司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培养科研创新人才1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8人、初级工程师5人,累计为公司申报、获得知识产权97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12项。2020年通过自治区工信厅认定为“企业技术中心”,连续三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同时连续多年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智能控压钻井系统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创客中国新疆赛区二等奖。

作为公司掌舵人,贺志刚带领公司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着力突破油气钻井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核心技术利器,形成了控压钻井、井筒完整性治理、雷特防漏堵漏、格瑞迪斯云等核心产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添砖加瓦。

贺志刚带领技术研发团队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化GRDS-MPD精细控压钻井系统,其技术指标可与国际水平相媲美。该项技术弥补了我国在控压钻井领域的不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为国家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为了解决溢流问题,贺志刚调研国内外相关技术,明确创新思路,结合国外先进配件和自有工艺技术,带领技术研发团队创造出“EKMS溢流预警智能系统”,形成了独到的溢流漏失预警技术服务能力。

贺志刚带领团队对该项技术不断创新,形成了专业化定制的服务模式,满足油田客户特定的技术需求,在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较高的细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使公司在竞争壁垒相对较高的细分市场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井漏作为困扰国内外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难题,至今未能完全解决。以贺志刚为首的技术团队通过机械、化学和物理学科交叉,深入研究漏失机理和预防措施,开展了近万次室内试验和上千次现场应用,开发完善了系列防漏堵漏产品,形成了雷特防漏堵漏技术体系,满足了各种井况的堵漏作业需求,成为国内著名专业化堵漏技术公司。目前已开展多次堵漏技术服务,深得作业单位满意,堵漏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巴州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