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大讲堂(第五讲)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06-27

为提高我国地理科学的整体水平,让国内大学地理教师、中学地理教师和广大地理科技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了解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际国内学术动态和国家需求,推动我国地理科学事业发展,促进地理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建设,活跃学术交流气氛,传播地理科学知识,打造学会活动品牌,助力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中国地理学会决定自2022年起开设中国地理学会大讲堂(以下简称“大讲堂”)。6月30日下午,中国地理学会大讲堂将以线上线下结合、中国地理学会B站直播形式举行第五期活动。本期大讲堂邀请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城市与环境学院蔡运龙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围绕解读地理科学理论经典做相关报告。特别邀请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周尚意教授和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员受邀担任本期大讲堂点评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国友研究员为本期大讲堂主持人。致敬经典会议时间2022年6月30日(周四)14:00-16:30点评人周尚意教授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李秀彬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人张国友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开讲人蔡运龙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报告题目:借鉴地理思想经典,助力理论方法发展■报告时间:14:00-15:15■报告简介:地理学的高质量发展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都需要注重地理学理论思想方法的建树。近现代地理学思想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1.经验归纳与区域综合;2.地理学的科学化;3.地理学的人本化;4.地理学的多元化。地理学思想不断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地理学者个人的思想和立场也如此发展着。每个阶段都涌现了一些思想经典,报告介绍了其中必读且易于获取的名著。学习这些名著,有助于我们拓展学科视野,提升思维高度,破除“内卷”倾向;也有利于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提出新问题,创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借鉴这些经典,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地理学者正在努力建立中国的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报告介绍了其中最近的一些重要著作。■报告人简介:蔡运龙,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城市与环境学院退休教授,《地理学报》、《地域研究与开发》副主编。从事综合自然地理学、土地与自然资源、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科研、教学。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学系主任,土地科学中心主任,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农村系统持续性专业委员会指导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樊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报告题目:百年来人地系统的综合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报告时间:15:15-16:30■报告简介:聚焦人地系统综合研究,讨论人文地理学学术思想和理论方法的进展。按照4个发展阶段,以代表性学术成果为解析对象,阐述人地系统综合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归纳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人文地理学学术流派形成的脉络,展望未来人地系统研究的前景。■报告人简介: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士、《经济地理》主编。早期主要从事乡村工业化和能源地理等部门经济地理学研究,近些年致力于系统研究地域功能理论方法,在探讨“双评价”原理、地域功能分异规律和区划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方面,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专著26部。获2009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曾)兼任国家“五年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等。活动形式现场讲座&线上直播现场讲座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C209会议室线上参加方式◆Bilibili直播地址https://live.bilibili.com/22348738◆B站直播间ID22348738或中国地理学会◆扫描二维码进入直播间464-329-226(会议密码: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