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园区成为撬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点

用户354378 2022-07-03

当大家都在关心一个话题:中国世界工厂何去何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近日发表的一番演讲,引发了社会热议。面临产业转移的大势所趋,周其仁劝企业家们把心放宽:“就像当年其他地方转移到我们这里来一样,现在轮到中国的企业家把资源禀赋、组织能力带向广阔地带。”这与以产业园区开发运营为主业的中电光谷近年来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和。

十几年来,中电光谷深耕产业,专注干一件事——携手各地方政府,用市场化的方式高效配置产业资源,盘活产业资源,帮助企业找到最适合生存发展的土壤。当今的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降本增效”四个字。于是,到离市场更近的地方去,到离供应链更近的地方去,成为大家的共识。

2018年,中电光谷提出打造全国性产业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战略,并大力推进园区数字化建设,就是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更高效地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合作,更好发挥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目前,从武汉到全国,中电光谷共开发运营76座园区,一座座有代表性的园区不仅成为产业名片,更在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个支点。

01

产业发展集群化

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园区可以发挥增长中心的作用,充当增长极的角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园区的支撑,对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解决就业,扶持中小微企业,打造产业名片等具有重大作用。

在武汉,作为光谷产业建设的主力军,中电光谷与城市共同成长,成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载体的主要建设者和服务提供者,推动了武汉生物医药、软件服务外包、金融后台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的集群发展。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出台,产业园区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政策指引和支持。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产业园区将在产业集聚、生态构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精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上,中电光谷顺势而为,深度布局长三角、成渝,加快布局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与产业节点城市,目前已在全国42个城市布局76个产业园区,运营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数近8000家,吸纳就业人数近45万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以成渝为例,成都芯谷打造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发酵。园区围绕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以及重点头部企业关联配套企业进行强链延链补链,不断加快产业聚合,着力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

目前,成都芯谷研创城入驻企业90余家,其中具备行业领先属性的头部企业30余家,已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后端应用、行业解决方案等集成电路产业链重点环节。华大九天致力于面向泛半导体行业提供一站式EDA及相关服务,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EDA龙头企业。成都华微是国家"909"工程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和国家首批认证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成都芯谷不仅推动了经济转型,还很大程度促进了成都双流区产业组织与服务的能力水平。”成都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蒋军评价说,“作为集成电路的创新策源地和集聚区,成都芯谷为本地产业经济活力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动能。”

为了实现企业发展、园区繁荣、产业升级的共建共享产业生态格局,中电光谷还不断通过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创造新动能,使入驻企业脱离孤岛,与外部资源紧密连接起来。

2020年9月,洛阳、西安、咸阳、沈阳、银川、延安六城园区联动,先后在银川、洛阳举办“先进技术融合产业资源对接大会”;2021年4月,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暨深黄两地产业(人才)资源对接会在深圳举办;2021年10月,武汉区域协同招商试点启动,搭建一体化服务平台,拓宽产业服务的视野与触点。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平台的搭建,促成了区域间的产业合作,也帮助企业找到了更适合的发展土壤。

这些年,中电光谷以央企为背景,立足武汉,放眼全国,以地方产业禀赋为基础,在园区的建设理念和运营模式上极力挖掘并凸显地方产业特色,为各地找到了合适的发展方向。

02

资源配置市场化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产业园区的一大优势是,能够使掌握在各种社会组织中的资源集聚在一起,发挥协同作用和规模效应,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应链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助推地方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目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电光谷将打造为制造业升级服务的产业园区作为公司“十四五”发展的重点,围绕核心企业完善供应链,布局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无论是在绵阳、重庆、咸阳、郴州、莆田,还是在武汉的阳逻和蔡甸,中电光谷在赋能区域制造业升级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制造业也是武汉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点内容之一。位于蔡甸的中德国际产业园是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到访过的园区,这里有伟巴斯特全球最先进的工厂。中电光谷数字产业园,在此与德国西门子合作打造了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5月25日,武汉市产业园区协会成立,武汉数字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黎当选会长,在武汉市经信局的指导下,协会将积极组织各类交流活动,促进资源要素在园区之间有效流动。

除了制造业,生物医药、软件服务外包、电子信息等产业,也通过园区得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作为光谷最早的主题产业园区,光谷软件园诞生于2008年前后,也是全国主题产业园区诞生的起点。在这里,同一栋办公楼7年时间走出了3家上市或准上市企业,分别是光庭信息、传神语联、武汉绿网。由于海康威视、惠普等行业龙头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创业企业自动聚集,逐渐形成产业生态,有效促成了他们自身的不断壮大。资源的有效利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于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武汉公司的做法是,根据产业划分,比如生物产业、创意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等,成立不同产业的专项服务小组,通过系统性专题研究,绘制产业链全景图。一方面把现有的资源整合到平台上,另一方面又打通了内部和外部更多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资源汇聚到平台上。

如今,随着社会从互联网时代走向智能化时代,数字化升级成为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升级经营模式的基础能力。近几年,中电光谷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数字园区运营系统、智慧产业园平台等数字化产品的优化方面不遗余力,这种“创新求变”的态度给政府和企业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有建立合作共赢、利益分享机制,才是推动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劲动力。

03

创新要素生态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园区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吸纳一切有利于创新的要素向园区集聚,从而培育创新氛围,营造创新环境。

光谷·智创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重庆市沙坪坝区拥有16所高校19个校区、17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和321家省部级创新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区域学科专业齐全,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基础扎实,产学研协同良好,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区、技术转移运营等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与基础。

为此,重庆公司联合沙坪坝区主要部门共同形成了“创新有平台、运营有体系、转化有服务”的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参与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不仅获得了市领导的认可,还加速了重庆大学等高校的产研资源互动,助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产业园区的创新价值还体现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通过构建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种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适宜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

重庆智研院是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园区企业。作为由重庆公司与武汉光电工业研究院在重庆合资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重庆智研院主要聚焦“IC与III-V族光电芯片、物联网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三大地方特色领域,通过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基金投融资、公共技术平台和创新制造中心等多种形式,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重庆公司发挥出区域资源优势,为智研院在重庆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全方位扶持。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年,重庆公司同时运营园区和三个联盟(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重庆市高端制造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庆大学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直接对接和服务的企业数量多达500余家,为培育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土壤。不仅如此,园区创新氛围的营造,也为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