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南箭协同北星 打造高端应用场景 180 家商业航天企业托举经开区“冲天路”

张曼 2022-08-15

“星河动力航天能连续三次成功发射火箭,不仅仅得益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同样离不开北京经开区培育出的适合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沃土。”8 月 9 日,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星河动力航天)谷神星一号(遥三)再战告捷,企业 CEO 刘百奇不禁感叹。

天作棋盘星作子,星空梦圆奔征程。在筑梦太空这条路上,北京经开区的步伐越迈越稳健。

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自此政策、资本、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向商业航天领域。随着产业发展,2015 年被业界普遍定义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商业航天发展历经七载,时至今日,北京经开区以商业火箭为代表,已经聚集起 180 家商业航天关联企业,基本覆盖卫星发射、卫星研制、卫星应用及运营、地面设备制造等四大主要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据介绍,商业航天产业链总体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首先卫星生产厂商制造出来各种类商业用途的卫星,由运载火箭负责将卫星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同时地面配套设备为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卫星正常在轨运行提供支撑,最后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的在轨卫星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用户提供遥感、通信广播、导航定位以及其他产品与服务,从而产生经济价值。

在上游卫星装备制造领域,北京经开区有许多像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零重力实验室)一样在区内成长起来的卫星制造企业。

“落地经开区发展以来,零重力实验室从咿呀学语到现在羽翼渐丰,已然成为卫星行业的领军企业。”零重力实验室董事长兰利东告诉记者,搭乘经开区企业的运载火箭,企业已有多颗卫星成功入轨。当前,其正在组建由 166 颗低轨遥感卫星构成的“灵鹊星座”,已完成 9 颗卫星的在轨交付任务,2022 年待发射的卫星还有 3 颗,2025 年前完成星座一期组网。过去人们常说“火箭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作为往返太空的唯一交通工具,运载火箭依 旧 是 商 业 航 天 产 业 链 的 核 心 环节。而素有“火箭一条街”之称的北京经开区聚集了全国 70%以上的火箭公司,在商业火箭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9 年 7 月,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实现我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首次入轨发射成功;2020 年 11 月,星河动力航天谷神星一号(遥一)完成首次发射任务,实现将载荷送入轨道;2021 年 12 月,星河动力航天谷神星一号(遥二)的成功发射实现了国内民营火箭的首次连续发射成功和 首 次 一 箭 多 星 商 业 发 射 的 新 突破;2022 年 7 月,中科宇航参与研制的力箭一号成为我国成功发射的最大固体运载火箭;2022 年 8 月,星河动力航天谷神星一号(遥三)成功发射,成为了我国首枚连续三次发射成功的商业火箭......过去 3 年间,“火箭一条街”企业不断刷新着我国商业航天纪录。与此同时,2022 年至2023 年,区内还有多家民营火箭公司的多个火箭型号计划首飞,整个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落地到卫星应用方面,北京经开区有像合众思壮、全图通等龙头企业,在北斗导航应用、非暴露空间导航与位置服务等方面持续深耕。其中,在合众思壮打造的全市首个北斗产业创新基地,当前已汇聚产业链各环节优势企业和机构力量,提供产品开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行业交流、应用体验等一体化服务。北京经开区热带雨林般的产业生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商业航天产业链企业入驻。国内领先的商业航天测控服务商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董玮在谷神星一号

(遥三)成功发射之后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在经开区落地部分硬件研制生产业务。

“从支撑星箭网络产业发展 9 条产业政策,到成立产业联盟,北京经开区一直以来着力培育商业运载火箭研制、商业卫星研制、地面终端、卫星运营服务等星箭网络全产业链生态,让经开区成为商业航天产业的排头兵。”经开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强“南箭”优势,加强与“北星”协同发展,从研发、制造、应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与“北星”企业的联合攻关,提供生产调试空间,打造高端应用场景。 融媒体中心 卢金曦

内容来源:亦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