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09-27

   为深入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进一步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促进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创新发展,9月17-18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2中国研究型医院高峰论坛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线上召开。如今新冠疫情还在继续,呼吸病学如何挖掘新模式,发展新动能,采取新实践,实现新发展是这场充实丰富的学术论坛引领我们共同思考的重要议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何振喜会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近一年来很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的专家都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为全国的疫情防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们对这些履行神圣职责、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专家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和感谢。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克服疫情影响,积极组建多学科诊治专家团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临床研究,积极推出专家共识,为促进成果转化交流、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质量和规范化水平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学会评为先进分支机构。本届学术会议围绕临床热点问题,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相信这场丰富的学术交流必将为参会的各位同道带来精神与知识的饕餮盛宴,最终促进我国呼吸科的进步与发展。  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徐作军教授在致辞中总结了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在学会领导下进行的主要工作。他表示,近一年来专委会积极参加全国新冠肺炎的防疫工作,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术进步,制定诊疗规范提高诊疗水平,积极努力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照护师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台建设。徐作军教授同时强调,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至今还未满四年,如何规范专委会的未来发展,如何对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充分利用,是每位专委会会员都在思考的问题,因此也欢迎各位专家同道们建言献策,为将专委会打造成新理念、新起点、新目标为特色的研究型专委会而共同奋斗。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刘清源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学术环节内容精彩纷呈,涵盖了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要点、临床管理策略、最新诊治进展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等诸多亮点。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讲解了第九版COVID-19诊疗方法的更新要点,分享了所在团队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令所有参会者们受益匪浅。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陈良安教授对呼吸微生态和呼吸疾病进行了详实的分享。微生物与呼吸系统疾病息息相关,陈良安教授从呼吸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呼吸道微生物与上皮屏障相互作用、肺微生物组对宿主免疫的影响、肺微生物组与哮喘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独到的讲解,内容丰富、精彩详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高占成教授带来了关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管理策略,从基础到临床实践都做了透彻的讲解,使参会者们对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疗进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伟教授针对病毒性肺炎的诊治进展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张伟教授结合自身一线治疗经验,从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和诊断出发,对检测、治疗、重点人群管理和监测预警机制进行了全流程的讲述,提出了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策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霍建民教授从现在到未来详细介绍了慢阻肺的防治要点,提出了探索早期慢阻肺人群特征和相应生物标记物、拓展药物研究和早期防治的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宋元林教授对ARDS的分型和治疗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讲述,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点和要点,也期待未来干细胞的修复和生长因子的治疗可以尽快出现。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孙德俊教授对营养管理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精彩分享,讲述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营养代谢特点,以及营养状况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强调了营养管理的重要地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钱小顺教授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角度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了深入的讲解。钱小顺教授提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虽然常见但不容忽视,它不仅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也是许多疾病的加重因素,应积极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徐金富教授对支气管扩张症年度临床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精彩的演讲,结合自身诊疗经验总结了我国人群的疾病特征和个性化诊疗方案,令人感触颇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时悦教授带来了周围型肺癌经气道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强调了外周肺病是介入呼吸病学的重要战场,而外周病变气道介入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良、完善也会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杨嫒华教授对肺血栓栓塞症研究的年度进展进行了总结,针对如何准确判断患者肺栓塞的可能性、对肺栓塞合并肿瘤的患者如何选择抗凝治疗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张惠兰教授对他克莫司在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病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述,通过指南和公识的解读令参会者们对他克莫司的机制和临床数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广发教授带来了关于支气管镜肺癌早期诊治技术的问题与展望,提出支气管镜技术已经极大改变了肺癌的早期诊断,经支气管的介入治疗技术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杨拴盈教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为参会者们梳理了双免一线治疗、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以及特殊人群免疫治疗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郑劲平教授从人工智能角度对肺量计检查的质量控制和临床评估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他强调,随着肺功能正在逐渐列为常态化检查项目,如何提高肺功能的检查质量是临床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之一,而人工智能技术或可成为破局的重要一步。中日友好医院的代华平教授对ILD诊治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高屋建瓴的介绍,令参会者们深刻了解了近年来的新概念、新研究和新诊断,受益颇多。北京协和医院的徐作军教授对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深刻的讲解,解答了许多临床医生的主要疑惑。南京鼓楼医院的蔡后荣教授从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机制对未分类的间质性肺疾病进行了讲述,强调了多学科诊断和肺活检方法的重要意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蒋捍东教授带来了关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研究进展的精彩内容,从解读指南和疾病监测角度进行了详实的讲述,为参会者们梳理出了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的最新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张惠兰教授带来了关于药物相关性肺损伤的精彩内容,强调了药物相关ILD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临床中早预防 、早诊断、早治疗的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凤鸣教授对ILD诊疗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对如何提高多学科诊疗质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李惠萍教授总结了2022年ATS/ERS间质性肺病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疾病负担、诊断评估和药物治疗方面对ILD领域的重要更新进行了详细的分享,令参会者们开阔眼界,收获颇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