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维度看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精彩十年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10-27

图为实景三维济南奥体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以省委提出的”走在前,开新局“为目标,多措并举,奋力前行,取得了突出成绩,充分发挥了”两支撑、一提升“的服务保障作用。高位推动,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领导重视,指明方向。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专门作出批示,明确工作要求并提出了殷切希望。2021年3月,时任山东省省长李干杰到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调研,强调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发挥基础测绘作用,推动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9月,李干杰在听取工作汇报时,要求山东厅加快推进自然资源“数字赋能”工程,建成全覆盖、全要素、数字化、动态化的“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系统。该项工作列入山东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100项重点任务之一。山东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对国家新型基础测绘试点工作高度重视,批示“省自然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试点市按照部批复要求,开展好试点工作。”山东厅相关负责同志到临沂市莒南县陡山水库调研。创新发展,法治保障。2019年11月29日,《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条例》顺应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形势需要,将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建设、航天航空遥感数据统筹、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地下空间和地下管线调查等纳入基础测绘范畴,拓展了基础测绘内涵,强化了山东厅对重大基础测绘项目的统筹力度。同时,《条例》强化地理信息应用与安全管理,健全监督管理措施,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为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规划引领,经费保障。“十二五”以来,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均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实景三维山东’建设,形成覆盖全省陆域及近海、地上地下的多源化、多时态、多尺度时空信息‘一张图’”。省政府批复的《山东省“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提出:构建以陆海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省市县测绘经费大幅提升,“十二五”较“十一五”增长127%,“十三五”较“十二五”增长86.76%,有力保障了全省基础测绘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国家新型基础测绘试点“陆海一体数据融合”。揭榜挂帅,争先创优。自然资源部部署新型基础测绘建设试点后,山东厅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开展对接。2021年6月,自然资源部正式批复了山东省试点申请。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启动以来,省市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先后有9个设区市、1个县级市纳入国家级试点并全部通过验收,试点批复数量和验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自然资源部组织对山东省智慧滨州、烟台、青岛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国家试点项目进行验收。多措并举,数据资源极大丰富遥感影像统筹获取能力持续提升。全省陆域优于0.5米分辨率影像由“十二五”年度覆盖提升至“十四五”季度覆盖。2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实现“实时获取、按周发布、月度覆盖”。0.2米分辨率影像、2米间隔激光点云数据首次全省覆盖。2018年获批建成的山东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以省国土测绘院为依托,联合5个省自然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共建,形成了“1+5+16+N”“双核”运行的组织架构,实现了高分系列、自然资源系列和海洋系列共22颗公益卫星数据和地表覆盖变化图斑的实时接收。建立省市航空遥感影像获取统筹机制,实现一次获取、多方应用,较以往节约集约财政资金50%以上。率先完成地理国情普查。历时4年,山东省首次摸清了全省地理国情家底,获得了全省陆域及有居民海岛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国情信息,建成了数据总量达55TB的普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编制了基本统计数据汇编,全面查清了全省各类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现状和空间分布,发布了普查公报。率先建成省域北斗三号“一张网”。实现软硬件全面国产化,有效保障了国家地理信息安全。北斗三号“一张网”建成以来,山东厅立足于卫星导航定位空间基准职责,积极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和各行业重点项目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精度位置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注册单位1000余家、注册实时用户5000余个,积极向社会提供观测数据,覆盖自然资源、交通、水利、电力、市政、农业等20多个行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建成一体化融合时空数据库。开展了基于多源地理空间数据融合的基础地理信息一体化融合时空数据库建设及更新试验,形成全要素5年更新一版、重要要素1年更新一版、重大要素动态更新的“510”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完成全省海岸线1.5万平方千米潮间带和陆地38座大型水库水下地形要素测量。解决了多种尺度数据并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城乡融合、陆海一体的全省统一的地理实体分类体系,探索了省市县联动更新、多行业协同共享的纵横双维生产组织新模式。建成省级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中心。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IT技术,山东厅全面梳理、整合省级地理信息资源,建成包括7个分库的汇集库、6个分库的资源库,构建起标准融合、资源共享、集中统一、陆海一体及协同服务的省级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资源体系;有效衔接数据生产、管理与应用服务,提升数据更新效率,打造形成地理信息服务的“信息高速公路”,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空间信息基底,最大限度提升数据应用价值;搭建新型省级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服务与应用创新平台,形成具备山东特色的时空大数据“一站式”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时空大数据处理、管理与服务效能。黄河流域(山东段)实景三维一张图。全面启动“实景三维山东”建设。山东厅在全国率先下发全面推进实景三维建设的通知,完成了15.8万平方千米0.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与处理,构建首版高精度地形级“实景三维山东”。山东厅启动了自然资源三维数据库建设,建成了黄河流域(山东段)实景三维一张图,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绘制了立体底图。2021年,实景三维青岛建设完成,项目着眼“对标先进城市做到全国领先”“为实景三维中国提供青岛示范”的工作目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综合利用遥感测绘、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感知等新技术,构建了1套标准、4大数据底图和1个多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整体规模全国最大,技术指标国内领先。其余15市相继开展实景三维建设工作,部分已投入使用。强化应用,保障服务作用充分彰显测绘科技装备实力不断提升,应急测绘保障工作快速高效。数字航摄仪、集群影像处理、车载移动扫描等国际先进的重大装备建设取得关键突破,数据获取、处理方式从单一走向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化测绘生产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具备了较为全面的空、天、地、海多源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在核心技术及“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建成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院(所)等科技创新平台20余个。联合周成虎院士团队研发了山东亚米级遥感影像自动处理系统,生产效率提升17倍。通过对3D产品生产技术流程进行优化升级,形成了基于集群的数据更新生产流程。“数字山东时空数据云平台”“陆海过渡带三维信息一体化获取”“普适化协同式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自主可控自然资源智能精准监测”“一体化智慧审计时空大数据平台”等5项关键技术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获得测绘地理信息国家级学会、协会各类科技奖项100余项,申报各类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00余项,完成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20余项,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打造“1(省)+16(市)+N(县)”应急模式,做好省级测绘地理信息应急预案修订和应急测绘演练,加强应急地图、防汛物资等储备工作,建强应急测绘队伍,坚持“平战结合”,提高应急测绘保障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能出彩。开展了耕地违法核查、补充耕地问题专项调查等紧急性、重要性工作任务,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夯实时空大数据平台底座定位,“天地图・山东”应用成效突出。山东厅联合大数据管理部门,确立时空大数据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唯一的数字底座,为数字山东提供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打造“天地图・山东”公共服务品牌,实施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广泛应用于全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空间规划、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等50多个领域,支撑省直部门和市县3000个系统,累计节省财政资金近20亿元,在自然资源部平台省级节点评估中连续9年获五星级称号。平台建设和应用有效带动了全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全省有上百家企业参与地理信息增值开发,促进了时空信息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融合,成为助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测绘成果提供及时可靠,公共地图供给日益丰富。累计向社会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4500余张,各类数字成果43万余幅,各等级测量控制点成果1.7万多个,地理国情数据220GB,2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7.8TB。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省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公众版地图开发应用,形成了多类型、多形式、多维度公共地图产品和服务体系。启动“鲁地图”建设,打造省级地图服务品牌。上线运行“山东省标准地图服务系统”,发布了5523幅系列标准地图。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全省各级行政区域地图20余万幅(张),提供疫情保障用图300余次。强化监管,行业发展规范有序测绘法及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积极探索测绘法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媒体”新模式,深度融合新媒体,形成了全覆盖、多载体的宣教路径。在全省以“1(省)+16(市)+N(县)”三级联动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提高公民国家版图意识,扩大社会影响力。结合庆祝建党一百年,山东厅联合省广播电视台以“爱我中华 爱我家乡”为主题,举办国家版图知识竞赛和少儿手绘地图大赛,7万余人次参与活动。全面加强测绘资质单位事中事后监管。开展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1000余家测绘单位实现3年一覆盖;完成对3800家各类测绘资质单位的例行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开展涉密成果检查、地理信息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有效维护了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研发“山东省测绘成果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和“山东省互联网地图监管平台”,实现涉密测绘成果的可信分发、可控使用、过程溯源和“问题地图”实时监控。认真落实“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印发《关于做好测绘资质单位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工作的通知》,开展全省测绘资质单位安全生产分类分级,树立正反典型,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切实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全省资质单位建立公告牌制度,落实“吹哨人”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工作深入开展。测量标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积极探索测量标志信息化、智能化管护手段,在部分地市开展集管理、宣传、科普、应用于一体的“二维码”测量标志管护试点工作,为重点省级测量标志点建立“电子身份证”和巡查“二维码”。建设“测量标志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实现高效、便捷、规范的智能化测量标志管护新模式。目前,省管重点永久性测量标志完好率达90%以上。积极推进景观型测量标志建设,目前,省、市两级已建设景观型测量标志点18座,有力推动了标志保护和测绘科普工作。“多测合一”改革稳步推进。山东省将“多测合一”、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纳入省政府督导项目,山东厅联合省工改办、省住建厅、省大数据局、省人防办等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山东省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通过整合测绘事项、统一测绘基准和技术规程、建立山东省市县一体化“多测合一”信息服务平台、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测绘事项从“多次委托”到“一次委托”;从“一家垄断”到“非禁即入”;从“多次进场”到“一次进场”;从“多次办理”到“只跑一次”,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通过“多测合一”改革,山东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提高50%左右,测绘总工作时间平均缩短30%~50%,测绘费用减少20%以上,有效降低了行政相对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注重培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山东省高度重视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培育。2011年12月在潍坊成立了山东地理信息产业基地。2018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确定了产业发展中远期目标和19项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全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方向。地理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单位2700余家,地理信息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产业年产值640多亿元,是2016年的3.2倍,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地理信息产业发展1+3(1个基地、3个集聚区)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潍坊)初具规模,济南稳步推进“一区两园”(高新区地理信息产业聚集区、齐鲁创新谷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园、齐鲁物联网创新园)建设,青岛初步形成“三岸”(东岸、西岸、北岸)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济宁依托高新区打造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核心区。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大会现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海克斯康、正元航遥、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为代表的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企业,产品涵盖了硬件制造、数据生产、软件开发、销售咨询和信息服务,形成了较长的产业链。青勘院紧密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托自然资源部地图文化创新中心,着眼于地理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开发具有特色的地图文化创意产品2000余件,先后获得国际制图大奖5项,其中多个奖项填补国内同类空白,获得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9项金奖。倡导成立中国地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发起首届中国地图文化节,并相继组织参与国际制图大会、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2018上合峰会以及中国测绘学会等国内外大型会议,推动地图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国测绘学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