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南方朱鹮种群“摇篮”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11-17

从2008年的10只到现在的669只,14年建成全国最大的朱�人工繁育种源基地之一,浙江德清—— 重建南方朱�种群“摇篮”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多、林多、湿地多,生物多样性丰富。近年来,浙江省把野生动植物保护作为美丽浙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率先实施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工程和基地建设,积极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持续增长,成为美丽浙江最亮丽的底色。而德清县成功抢救保护朱�,重建南方朱�种群“摇篮”,就是其中一张“金名片”。 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被称为“活化石”,20世纪受生态环境破坏等影响,种群数量一度锐减至个位数,进而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德清县与朱�有着不解之缘,这里不仅有全省朱�抢救保护基地,更在朱�保护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自2008年从陕西引进10只朱�以来,德清县大力实施人工迁地保护和野外种群重建工程。14年来,从朱�种群引进,到保护、繁衍、复兴,历尽艰辛,攻克了饲养、繁育、野化等技术难关,建立了第一个南方种群,现有种群达669只、野外种群达287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朱�人工繁育种源基地之一。 德清县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在全省率先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对威胁生态环境的矿山企业进行全面关停整治,对4.57万亩废弃矿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持续推进国土绿化与湿地生态修复。近年来,德清县建成珍贵彩色森林2.4万亩,新植珍贵树木14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万亩,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县、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践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样本等荣誉称号。德清县生态环境实现了绿色蝶变,为朱�安家奠定了良好基础。 围绕朱�种群基数小、近亲繁殖严重、受精率不高、成活率低等问题,德清县一方面强化校地合作,深化自主研究,探索建立朱�人工繁育技术体系,研发朱�智慧化管理系统、朱�自动化养殖繁育用装置等6个国家专利技术,推动朱�人工繁育标准化;一方面探索制定“朱�人工种群构建及野化训练技术规程”省级标准,全面提升朱�繁育攻关和养殖技术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已培育朱�人工繁育种群382只,出壳幼鸟的存活率从33.76%提高到96.11%。 德清县加快推进朱�野化、重建浙江野外种群步伐,对朱�开展针对性训练和实验,逐步实现朱�浙江种群分布由点扩面。2014年,首次在德清就地野外放飞朱�33只,2022年牵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异地野外放飞朱�10只,分别开启我国南方朱�野外种群就地重建与异地重建的序幕。目前,德清县朱�野外种群数量达到287只,已实现野外稳定繁衍生息,仅其子二代今年就成功孵化小朱�12只,另调拨支援广东、四川朱�种群重建2次24只,推动德清朱�种群走出浙江。同时与国内外其他朱�种群开展种源交换,先后接受从日本返还我国的个体18只,与北京动物园交换个体4只,种源结构趋于多样化,有效提高了朱�后代个体质量。 在做好朱�种群恢复性增长的同时,德清县进一步挖掘朱�生态和文化内涵,围绕朱�生态效益,孵化培育出生态稻、“水精灵”等一批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做亮朱�文化品牌,拍摄《宝贝回家了》等微电影并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承办中日韩朱�保护研讨会及中日韩澳候鸟保护工作磋商会议,举办朱�野外重建种群项目新闻发布会,让朱�文化走出浙江、走出国门。如今,朱�已成为提升浙江美誉度的代言人和优良生态环境的见证者。 作为我国南方朱�种群重建的摇篮,德清县将以打造全球朱�种源资源最丰富、质量最优的朱�种源基地为目标,建设中国南方朱�保护研究中心,布局南方省份朱�野化放飞与种群繁育,推动我国南方朱�野外种群重建由人工繁育扩增阶段向全面野外放归阶段转化,使朱�种群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