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干事创业融入中国发展

韩倩敏 2022-11-30

干事创业融入中国发展“在中国的工作经历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强的获得感”

《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0日 第7版)图片

本报记者 刘歌 人民网记者 何蒨

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旁的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总经理陈健聪正和技术人员在一架客机内讨论“客改货”作业的具体细节。陈健聪来自新加坡,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谈到“航空维修”“客改货”等话题时,总有说不完的话。

陈健聪与中国颇有渊源。早在20年前,他就曾和全家人一起来到中国,与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哥哥姐姐团聚,一同庆祝春节。“那是我在中国过的第一个春节,让我亲身感受到中国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陈健聪回忆道。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入职新加坡一家航空公司,担任飞机维修工程师,并于2009年被派至上海,在一家飞机维修公司负责管理工作。“刚来中国时,我对周围环境比较陌生,但身边的同事都很热情友好,我很快与他们熟络起来,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也让我的中文慢慢变得流利。”

2018年,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陈健聪加入了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客改货’是中国航空维修领域的新发展方向。”陈健聪介绍,乘着中国“客改货”业务发展的东风,他所在的公司正积极转型,希望通过这一业务拓展未来的商业空间。“我们刚刚交付了第500架定检飞机,已经完成二期机库的建设和投产运营,员工人数也从起初的1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300余人。近两年公司的‘客改货’订单已经排满,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陈健聪说,“在中国的工作经历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强的获得感。”

图片

陈健聪在工作中。

  人民网记者 何蒨摄

在华工作多年,陈健聪见证了中国航空维修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合资建立维修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航空维修行业这些年实现了快速发展。“记得20多年前,中国的客机还需要去其他国家进行技术维护与修理。在过去十几年间,中国航空维修的安全性、规范性和质量大幅提升,逐渐实现了本地化维修。”陈健聪说,2003年令他印象深刻,“那年我去了新疆,带回两架飞机送到新加坡维修,那是我最后一次将中国飞机承接到国外进行维修,此后,越来越多的飞机在中国就可以完成维修。”

在陈健聪看来,目前中国的航空维修水平与安全性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标准”。他认为,这离不开专业人员素质与技术能力的提升,“飞行安全事关重大,平时工作必须非常严格。技术培训、安全培训等都要从基层开始,这需要花时间培养,中国通过不断努力做到了这一点。”

休闲时间,陈健聪喜欢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吃一顿热辣的火锅,“滚烫的火锅红红火火,寓意很好。”他还经常到公司附近的湖边跑步健身,见证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好天气越来越多,天空总是很晴朗,这些都让我越来越喜欢这里的生活。”陈健聪告诉记者,他已经取得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并受聘成为中国民航大学的客座教授,“我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也对这片热土的发展充满信心,未来期望我的孩子也能来到这里工作、生活,发展自己的事业。”

来源:人民日报

                                                                转载来源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