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的历史性时刻: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11-30

11月29日夜,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6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11月30日7时33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空间站进入长期有人阶段将迎来哪些新变化?未来半年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肩负哪些使命?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小编带你看!

2e601716221f43cdbbf3e9e01072c912.jpg

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会师”太空。这是中国航天的历史性时刻,载人航天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的“新突破”。

首次“太空会师”同住“大三居”

神舟十五号乘组进入空间站后,我国将首次形成具有6个型号舱段的空间站组合体结构、实现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及在轨驻留。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入轨后,空间站将发生什么变化?航天专家带你“参观”中国人的“太空之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交会对接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将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达到目前空间站的最大构型,总重近100吨。

两个乘组6人同时在轨,工作生活如何调配?据介绍,两乘组共同驻留组合体约5天,乘组轮换期间,原则上两个乘组按照各自任务和计划开展在轨工作,神舟十四号乘组重点开展返回前准备工作,神舟十五号乘组重点进行状态设置和在轨环境适应,在轮换期结束前完成工作交接。

生活方面,在轨配置的两套厨房设备可同时进行用餐准备,两个乘组可一起进餐和分享食品。两个舱段配置的两个卫生区和6个睡眠区均可独立使用。>>详情

航天员将完成科学实验等多项任务

“神舟十五号任务既是中国空间站建造期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指令长费俊龙说。

按计划,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的主要任务包括:验证空间站支持乘组轮换能力,实现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轮换;开展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安装与调试,进行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空间站日常维护维修;验证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常态化运行模式。

此次任务将全面启用三舱科学实验机柜,航天员将完成15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与测试,开展涵盖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之前的科学实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许多实验还在接续开展中。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还将迎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2023年5月返回东风着陆场。”季启明说。>>详情

英雄披甲征太空——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

费俊龙:“飞天就是我的职责使命”

1998年1月,费俊龙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一员。

进入航天员大队那一天起,他和战友们就开始了难度极大、标准极高的训练。同时,训练本身又是选拔的过程。

为熟悉飞行和操作程序,他经常钻进飞船模拟器中,一待就是大半天,还把近40万字的飞行操作手册全背了下来,复杂的飞行程序、操作要领以及各种应急处置方案,全部做到了不查手册就能处置。


费俊龙(右)和张陆在组合体模拟器内训练(2022年9月20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一次教员问:“导致某异常情况返回的故障模式有几种?”费俊龙不但说出了标准答案,还有理有据地进行了补充说明。

最终,费俊龙顺利入选神舟六号任务乘组,于2005年10月12日实现飞天梦想。

天外归来后,他走上了管理岗位,担任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等职,但“飞天的使命职责”从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有半点动摇——17年来,他的各种训练从不停歇。

就这样,费俊龙顺利入选神舟十五号任务乘组。

邓清明:“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无备”

2022年11月28日,身着蓝色航天服的邓清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面带微笑,信心满满地回答记者提问。


邓清明准备参加训练(2022年3月28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这是他第三次出现在问天阁。不同的是,这次是他成为航天员后首次以主份的身份在这里亮相。

为了这一刻,他整整等了24年10个月。56岁的邓清明说:“逐梦苍穹的路上,我从没想过放弃。”

1998年1月5日,邓清明成为航天员大队其中一员。几年刻苦训练后,他取得了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资格。

可当时,中国载人航天刚刚起步,飞天的机会寥寥无几。在隔几年才会到来一次的任务面前,所有航天员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按照综合评价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很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绩相差不大,甚至只有零点几分。

而就是这细微的差距,一次次让邓清明与飞天失之交臂。但每次任务结束后,他都要在最短时间内给自己“归零”,重新迎接新的挑战。

“在飞天逐梦的道路上,不管如何艰难,我从未想过放弃。”邓清明说,“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张陆:“虽然我是首次飞天,但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那天,发射的盛况让张陆热血沸腾,他开始向往航天员这个职业。

2009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已是空军某团空战射击主任的张陆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刚开始,张陆最忌惮的是超重耐力训练。他说:“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倍自己体重的重量无死角地挤压着全身,感觉五脏六腑和喉管都被压扁,还有一种强烈的窒息感,眼泪也会控制不住地甩出来。”

起初,他的这项成绩是二级,相当于良好。于是,张陆到处请教,反复揣摩,经过多次训练后,成绩达到了一级标准。

张陆说,训练难度最大的是模拟出舱的水下训练,也是他们训练时间最长、体力消耗最大的一项训练。


张陆在进行水下训练(2022年9月23日摄)。新华社发(孔方舟 摄)

事实上,进入航天员大队的12年间,张陆很少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连妻子一直想让他陪着去天安门看升旗的愿望也没能实现。>>详情

一图读懂丨一组数字回顾中国载人航天这三十年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中国载人航天三十而立,诠释“中国速度”。






>>详情

新闻多一点丨长征火箭太空“建房”手账

为啥要在太空“建房”?太空“建房”得用哪几枚火箭?戳下面↓↓↓一起来看看太空“建房”手账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