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4岁为“东方红一号”解决纠错编码问题,研制新中国第一台程控电话交换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12-09

在20世纪,我国的电话普及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通信设备的落后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广大通信科技工作者经历重重困境,攻克了道道难关。其中,在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成功、第一台国产程控数字交换电话机问世、以及智能网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我国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俊亮教授发挥了核心作用,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担当,为中国计算机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俊亮院士 来源:北京邮电大学

与电信技术结下不解之缘

1933年,陈俊亮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少时优越的教育环境为陈俊亮的学习及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1年,陈俊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被分配至电信系,从此与电信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年后,大学毕业的陈俊亮被分配到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前身)任教,他脾气温和,既热心又勤快,很快便赢得教研室所有老师的喜爱。

不久后,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北京邮电学院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公派留苏的选拔考试,陈俊亮凭借良好的专业底子脱颖而出,于1957年踏上了赴苏留学之路。经过四年的学习,陈俊亮获得苏联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学成归国。

1959年,陈俊亮(左)在苏联列宁格勒红霞工厂实习 来源:院士馆

勇挑重担,为“东方红一号”通信纠错

1967年初,陈俊亮所在的研究室接到任务,参加绝密的“701”工程(即“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年仅34岁的陈俊亮迎来了自己科研生涯的一个巅峰之作——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数据通信设备研制纠错编码设备。

当时,中国无线数据传输的误码率在最佳状态下只能达到10-3,即每发送1000个码就会错几个,但是“东方红一号”却要求误码率至少降低到10-5到10-6,也就是说发送10万个到100万码才允许错几个,这提高1000倍(三个量级)的任务都落在了负责纠错编码研究工作的陈俊亮身上。

“所谓纠错是信号传过去以后,发现里边有错,它会自动给你纠正。而相对简单的是检错,检错则是信号传过去后,他知道这个信号数字序列里边有没有错,但错在哪儿不知道。”

为了制定出一套纠错能力强、且具备实际操作性的方案,陈俊亮在任务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每天泡在学校图书馆翻阅着大量的外国文献,却始终未有所获。有一天,他在一批新到的杂志中找到一本“BSTJ”外国杂志,其中一篇关于“差数集码”的文章,令他大受启发。这是一种国际上最新的纠错编码方法,具有译码简单,纠错、检错能力强的优点。

在这种方法指导下,陈俊亮立刻制定出“东方红一号”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纠错编码的总体方案,并带领研究小组开始了科研攻关。他们发扬严谨、求实,不怕苦不怕累的钻研精神,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对方案中纠错、检查、重发反馈、同步方案等进行反复的论证和演练,终于成功解决了全部难题。1969年,陈俊亮带头研制的数据通信纠错编码设备在验收中一次性通过,该设备立即被用于正处于研制过程的“东方红一号”中。

就这样,陈俊亮圆满完成了自己在“东方红”一号项目中的使命,他将数据传输的误码率从10-3提升到10-6,整整三个数量级,被誉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通信纠错大师。

科研攻关,研制新中国第一台程控电话交换机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决定选派首批52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赴美国深造学习,陈俊亮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来到著名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修的陈俊亮,接触到了国际最前沿的知识体系,对国际电信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有了客观理性认识,对发达国家科研体制、组织方式和创新精神有了亲身体验。视野的不断扩大更增强了他为中国电信技术贡献力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1981年,陈俊亮带着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祖国电信事业的使命,放弃留校执教的机会,如期回到北京邮电学院。

1979年,陈俊亮(右)、彭家贵(中)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李远哲(左)合影 来源:院士馆

回到祖国的陈俊亮深感我们在通信技术和设备上的落后,当时我国通信能力十分落后,全国的电话普及率还不到1%,极大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当时仅有的几台电话交换机都是用大量外汇从国外购买的,我国还不具备自主生产的能力。

中国通信市场的空白,吸引了大量外国交换机厂商前来淘金,共有七家国外公司的八种交换机进入了市场,但由于各厂家的交换机规格不同,反而造成了通信市场的一片混乱。

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决定上马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制中国第一台“DS—2000程控数字市话交换机”。负责该项目关键技术诊断软件研发的陈俊亮,在理论上提出了数字交换系统的模型及其测试诊断算法,设计的诊断程序独具特色,有些指标还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20世纪80年代后期,陈俊亮还领导和参与了“DS-30中大容量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系统”诊断程序的研究,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性能也达到了同时期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多年来, 陈俊亮在程控数字交换技术领域一马当先,成就斐然,共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开拓进取,创建中国智能网系统

在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机之后,锐意开拓创新的陈俊亮又将目光投向了以交换机为基础的增值服务上。1993年,陈俊亮带领所在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立项研究交换机基础上的增值服务——“智能网”,随后便开始全力攻关。

1996年,智能网项目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国内第一套智能网系统正式诞生,并开始在通信网中应用。经过近10年的努力,陈俊亮所在的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出应用于固定电信网及移动通信网的智能网产品,并形成产业化,在国内10余个省市得到应用,基本满足了我国通信网建设的需要,且成功实现了针对外国产品的国产替代。

在应用于固定电信网的智能网系统的基础上,陈俊亮于2000年进一步研制完成了用于移动通信网的智能网系统,并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陈俊亮在科技驱动产业发展高端报告会上作报告 来源:院士馆

陈俊亮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还是一位辛勤耕耘的教师,他一直在北京邮电大学任教,先后培养了百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如今,头发已经花白的陈俊亮依然满怀激情地投身于教学与科研领域,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耕耘奉献,并不断为中国通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陈俊亮:为民族做贡献是最高兴的事,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宣传与政策研究处,2022.

[2]电信潮头忆峥嵘——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寒冰,科技创新与品牌,2008.

[3]电信科技的弄潮人--记两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俊亮教授,赵亮,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

[4]我国程控交换机诊断与测试理论的奠基者——小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梁辑,科技创业月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