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风校风建设 大力营造创新氛围——大学书记校长谈涵养优良学风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3-01-06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报告还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本期特刊邀请部分大学书记校长撰文,围绕加强学风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结合高校教学实际,谈学习认识和落实举措。

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弘扬优良校风

韩林海

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广西大学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建设区域人才培养中心。学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办学宗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建设和思政工作体系构建,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近年来,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评价改革推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广西大学“立德树人堂堂讲”课程思政改革,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完善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构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全力培养“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育创新文化,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突出办学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扎根八桂大地,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弘扬优良学风。近年来,学校聚焦“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目标和“科技强桂、兴桂”目标,引领师生团结协作、勇担科技创新使命,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举办“科技搭桥行动”,落实国家“千校万企”行动和广西千企科技创新工程,着力建设科技小院等基层科技服务平台,引领师生在实践中知行合一;出台《广西大学对接服务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扎根八桂大地,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发展”行动,提升科技支撑效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秉承勤恳朴诚校训,建设广西风格、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学风作风建设,传承“勤恳朴诚”优良校风,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持续营造尊重知识、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全力打造吸引高端人才的引力场。一是充分发掘学校自身教育资源,学校成功入选首批广西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抓手,打造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重要阵地。二是重视科学伦理道德和学风建设,引导科技工作者严格遵守科学共同体的基本共识。三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选聘具备战略科学家能力素质、厚植家国情怀的领军团队带头人,有针对性地吸引校外高水平人才“柔性帮扶”,集聚相关领域青年才俊。四是规范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和风清气正的办学治校环境。

弘扬科学家精神,书写能源报国新答卷

陈  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中国石油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家精神涵养学风,以育人质量的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端牢能源饭碗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打造价值引领的坚强阵地。中国石油大学在70年办学历程中,与国家、民族一路同向同行,培育了一大批石油科技人才,为彻底甩掉“贫油国”帽子、推动国家能源体系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涵养了创新奋斗的校风学风,让“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情怀在师生心中牢牢扎根。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已建成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石油之光科技馆等,挖掘红色校史中的科学家精神史料宝库,充分发挥价值导向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学校精神文化体系,打造精神引领的坚强阵地。

       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注重实践养成,涵养科研报国的源头活水。立足新时代,学校将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时代新人培育工程,聚焦破解创新人才培养瓶颈,以能源转型需求为驱动,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校先后与30余家石油企业和70余所国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持续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质升级上下功夫。通过以赛促学、以点带面构建能源领域综合实践创新平台,打造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为代表的能源领域一流学科竞赛群,形成“一院一品”育人特色,将一流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动力。学校注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支持师生参与南海深水大气田开发、新疆重点区域油气勘探等重大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师生把课题做在油田井场平台上,将论文写在祖国山川大地上。

       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贯穿融入,建设风清气正的学风文化。中国石油大学充分发挥立德树人重要作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育教学主阵地、纳入“三全育人”大体系,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教材、进校园、进头脑。学校建立多元立体宣讲机制,推动科学家上讲台,开设“蟒山讲坛”“院士公开课”“能源强国、能源报国”大思政课,发挥大师引领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引航;搭建科学家主题墙,编排原创舞台剧,成立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举办风华网络文化节,面向学生开展全覆盖宣讲教育,组织科学道德主题系列活动,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深化理想信念,培育创新精神,让科学家精神成为校园闪烁的璀璨星光。学校主动融入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发展战略,服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发挥科普基地功能,面向公众积极开展体验式、浸润式科普教育实践,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打造能源特色和深沉蕴蓄的学风文化传承基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为培育创新文化贡献高校力量

蔡袁强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优良学风是创新文化最深层次的内核,是促进科技创新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浙江工业大学始终承载着工业教育务实图强的基因,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社会育英才、作贡献。新征程新使命,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为培育创新文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厚植创新基因,加快培养和输送富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健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教师思政一体化机制,厚植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和宏大志向,系好学术道路上的“第一粒扣子”。要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构建创新引领、多元协同、开放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创新素养培育,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涵养优良学风,推动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要以“四个面向”为根本遵循,健全从需求对接、方向布局、任务承接、团队组建、协同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有组织科研机制,推动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把学问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主战场,以一流成果助力浙江“两个先行”、赋能高质量发展。要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科学评价机制,加强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建立学术特区,鼓励交叉研究,培育“从0到1”原创性成果。要强化成果转化的评价与激励,前瞻布局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新机制,推动成果在重大产业领域的有效应用。

       培养浓厚创新氛围,打造引领社会创新风尚的灯塔。要突出政治引领,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引导师生充分认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把创新观念内化为自觉行动。要深入挖掘校本精神内涵,倡导“立地顶天”的科研创新理念,推动作风和学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引领师生继承工业教育务实图强的基因,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创新重任,打造涵育一流创新文化的高地。要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带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辐射带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

以顶天立地人本实现新担当新作为

陈文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浙江理工大学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不断拓展校地合作的广度深度,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担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重点要做到三点:顶天、立地、人本。

       顶天,紧盯“四个面向”,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夯实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做有组织的科研,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加快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积极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共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0余个。

       立地,服务区域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地。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按照“学校布点、学院建点、团队蹲点”模式,将学科团队前置到产业集聚区,建立地方产业研究院13个,聚焦技术难题,建立企业重点技术需求清单和高校重点学科专业、人才团队供给清单,双向匹配、有效对接。由校科协牵头,浙江理工大学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百个支部进百企”“博士党员进企业、技术服务零距离”活动,为企业破解难题700余个。近期,浙江理工大学向浙江山区26县免费开放了175件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的发明专利,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人本,营造优良生态,打造人尽其才新天地。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高度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打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学校深化政策改革,完善管理流程,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有效配置学术资源,促进良好的学术生态建设,激励和保障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浙江理工大学还在浙江省内率先推动职称改革,设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评聘类别,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倾向,鼓励应用型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工厂车间”,以产业化方式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让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

涵养优良学风,壮大农业科技创新力量

张  强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院长)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院校要加快汇聚人才、科技、成果等优势资源,壮大农业高校科研力量,更好地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新实践。

       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持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为服务农业强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面对新使命、新任务,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创新资源投入与科研道德、学风建设共同驱动,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创新生态打造一体化推进,努力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我们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蓄水池”。学校将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强化专业知识教育和学风养成,要求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发扬我校“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鼓励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将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优良作风融入教学培养;引导广大学生秉持我校“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努力成长为能在农业强国建设伟大实践中扛大梁、担大任、干大事的知农爱农、学农事农、强农兴农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我们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农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和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有组织的科研体系,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在耕地保护、产业链条升级等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要继续实施“人才优先、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人才评价体系,精准引才、精心育才,努力建设农业科技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完善科研项目立项评审机制,以“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为导向,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局面。要构建新型社会服务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让科技成果更好服务产业发展。

       要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营造适宜我校农业科技创新的“小气候”。加强对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教育培训,大力宣传我国科学家及我校著名专家教授的优秀事迹,推动科学家精神进学院(所、中心)、进课题组、进团队、进头脑;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培育,营造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反对投机取巧、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的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要大力实施学术交流繁荣工程,促进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营造崇尚学术活动、传承学术薪火、创新学术成果、弘扬学术文化的浓厚氛围。

发挥“工海”学科特色,努力建成“四个基地”

李清彪

集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集美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创新引领,弘扬优良学风,将学校加快建设成为“工海”特色更加鲜明的一流大学。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集美大学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坚持学风为重、引育并重。推进“大师+团队+平台”引育模式。5年来引进各类人才近500人,新增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100余人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增长一倍多,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提升近30个百分点。学校将继续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以优良学风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营造校园的创新氛围,培养更具创造能力的学生,打造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打造关键技术的攻关基地。集美大学发挥“工海”学科特色,大力弘扬务实严谨学风,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加强自主创新。近年来,集美大学在船舶自动驾驶、海洋腐蚀防护、鱼类遗传育种、坛紫菜种质改良、机械抗疲劳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下大功夫,取得一系列进展。集美大学还将以“工海”科技前沿和行业产业关键问题为导向,加强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在研究实践中发扬优良学风,实施水产育种计划、智慧海洋计划、海洋牧场装备计划、海洋能源装备计划等,着力建设一批更高水平的创新研发平台,打造技术攻关基地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集美大学围绕产业技术攻关,主动服务省市重点发展产业,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近5年累计派出省市科技特派员600余人,年均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合作100多项,在厦成果转化580多项,2021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位列全国第19位、福建省第1位。

       强化科研教学深度融合,打造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集美大学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将教师科研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中,激励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实践,并在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为学生植入正向价值理念、培养优良学风,通过实践结果推进知识创新研究。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聘请校内外专家组建导师团队,引入企业、校友等资源,将学科竞赛与学生创新实践选修课程、“三下乡”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实践、科创成为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让学生走进企业、田间地头,深入城乡社区,通过实践推动理论知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