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测评”,别把消费者“卖”了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3-03-22

原标题:“第三方测评”,别把消费者“卖”了

月2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对12大平台7类350家“第三方测评”的监督显示: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以保证公正性。

同时,中消协还公布了影响消费者权益的十个典型案例,有的自创测评标准,自说自话;有的涉嫌虚假测评夸大宣传,“第三方测评”变成“第三方广告”;还有的涉嫌故意贬低普遍口碑不错的商品,存在不正当竞争嫌疑。

“第三方测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CNAS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通过自媒体特别是短视频的方式,测评商品的性能、效果,提供消费参考以及“避雷”指南。

公众原本期待“第三方测评”能去除商品广告的美颜滤镜,提供最真实的用户体验,能真正站稳“第三方”的独立立场,保障实现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之前有不少“第三方测评”自媒体提供了相当宝贵的消费测评意见,他们也得到了网友的好评和信任。

但是就“第三方测评”而言,始终面临商业模式的尴尬,即测评本身如何盈利的问题。就像这次中消协所提示的,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商测一体”“以商养测”,既要当裁判员,又要当运动员,既要做黑脸包公,又要给甲方带货,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自然难以保证测评的公正性。

“以商养测”之后,面对自己销售、推荐的商品,还能如实检测出问题吗?反过来说,会不会利用之前检测积累的社会公信,在检测手段、检测指标以及宣传、解释上搞小动作,带节奏、盖歪楼,搞虚假测评,实施不正当竞争呢?毕竟,商品的理化、生物、转基因等一大堆指标,都是有相当高的专业知识门槛的,普通消费者很容易被忽悠。

“第三方测评”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几乎零门槛,“第三方测评”的特征就是没有国家法定检测资质,更像是一个自媒体的垂直领域,张三、李四架起手机来,都可以搞所谓的“测评”。这就导致“第三方测评”行业里鱼龙混杂,有的可能已经达到相当的专业水准,配备了专业人员和专业仪器;有的可能是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人在操作,拿一把测温枪,摆一台光学显微镜,把“第三方测评”当成了脱口秀。

“第三方测评”是基于互联网传播革命的产物,有其草根、亲民的属性,不应一棍子打死。关键是指导这个行业走向规范化、阳光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要协同发力。首先,应通过行业自律、平台监管,设置必要的准入门槛,让测评自媒体号在平台上“亮证测评”,要求公开展示测评号取得的资格证、资质证书,挤压南郭先生的生存空间,强化对问题账号的审核。其次,推动“第三方测评”主动披露利益冲突。测评就是测评,广告就要公示,如果借着测评搞广告代言,就要承担基于广告法的法律责任,做到权责利的平衡。(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