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B 2023分会场回顾之生物节律与生理调控和健康分会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3-04-23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3年全国学术大会·苏州生物节律与生理调控和健康分会场于2023年4月12日下午13:30-18:00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此分会场由苏州大学张勇教授和安徽大学秦曦明教授担任召集人,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10位节律研究的专家学者,研究对象涵盖植物到果蝇、桔小实蝇、小鼠、人类,每位专家均在各自领域围绕生物节律与生理调控以及健康开展了丰富有趣的研究。分会场人气十分爆棚,几乎座无虚席。 会议现场       上半场报告由张勇教授主持,首先报告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吴宝剑教授,主要围绕小肠生物钟的功能介绍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包括药代动力学调控提示在不同时间服药对药物的转运以及代谢会产生不同效果;脂代谢调控提示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受生物钟基因(如Bmal1)调控;糖代谢调控提示生物钟基因Bmal1能够调控糖异生和糖酵解;炎症调控提示Nr1d1的敲除会激活相关炎症因子。接下来是河南大学的徐小冬教授,主要介绍了植物生物钟,围绕植物生物钟的分子机制、授时因子以及植物作物的抗逆性进行了报告,同时引出栽培时间学的概念,从分子和个体水平阐述了生物钟与环境信号(光、干旱、温度)应答调控机制。下一位是来自安徽大学的秦曦明教授,主要围绕锂盐靶向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进行了介绍,锂盐主要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秦教授课题组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锂盐通过下调E4bp4进而上调Per2,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提供了分子基础,也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接下来报告的是中山大学的郭金虎教授,郭教授提出了生物钟基因的进化理论,在人类睾丸中发现一个进化出来的新基因,由PER2基因座编码的一个睾丸特异性的内源反义RNA,该基因可与生物钟蛋白互作,可能影响小鼠精子的减数分裂。上半场最后一位报告的专家为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徐成丽教授,主要介绍了南极中山站越冬队员昼夜节律和睡眠变化的情况,揭示了极端环境下,人类的睡眠、情绪、昼夜节律、全基因组表达谱、血清代谢组等均发生变化,徐教授提供了极端环境下生物节律在个体和分子层面上的研究。这些研究或许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如何适应极端环境,为需要在极端环境下开展工作的人们调整作息状态提供一定的参考。       下半场的报告由秦曦明教授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苏州大学徐璎教授,徐教授作了题目为《No clock is better than a good clock in response to an acute stress》的精彩报告,报告指出:在应激或急性病理条件下(如ICU患者)多种生理水平的昼夜节律呈现解偶联,生命体征节律性变化趋向无节律反而有利于增加生存可能,大多数死亡的病人依然存在很好的节律。多组织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PER1、PER2对维持蛋白质节律,协调组织特异性节律等重要生理功能起关键调控作用。随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鞠大鹏教授作了题为《Transcriptional and non-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the mammalian clock》的报告,提出生物体内存在着一套独立于核心生物钟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的chromatin remodeling oscillator(CRO)系统,能在核心生物钟系统缺失的情况下,维持下游基因的节律性震荡。来自苏州大学的张勇教授作了题目为《A conserve role of YIPPLE in regulation of circadian clock》的报告,揭示了一个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蛋白家族-Yipple可以通过负调节生物节律关键蛋白PER蛋白水平来调节果蝇的昼夜节律,并且其对生物节律的调控存在物种间保守性。重庆西南医院的李旻典教授报告题目为《A muscle clock-modulated checkpoint and exercise performance》,报告揭示了限时进食(DRF)通过骨骼肌生物钟激活骨骼肌细胞Plin5节律,从而实现运动耐力的增强。最后一位来自重庆大学医学院的刘振兴教授以桔小实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非常有趣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阐述了桔小实蝇和果蝇虽同属于双翅目实蝇科,但其区别于果蝇的早晚双峰,只存在晚峰现象,且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其性激素调控的。      近年来生物节律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本次会议邀请国内多位教授进行报告,充分展示了国内生物节律相关领域的最高水平及最新研究成果,为与会者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希望未来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生物节律领域创造新的进展! 撰稿人:张弛 周   琴 审核人:张勇 秦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