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飞天已两年!他们,是年轻的追“星”族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3-04-29

仲春时节的航天城,莺飞草长、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映入眼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运控大厅内,一张张年轻面孔在忙碌的奋斗中闪光,一派朝气蓬勃的喜人氛围。

两年前,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拉开了空间站组装建造的大幕,飞控人踏上了“空间建站”的时代新征程。

两年间,朝霞为邻,晚星作伴,“问天”“梦天”实验舱相继发射入轨,“天舟”“神舟”穿梭来往,12名航天员问鼎苍穹,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完成,开启应用与发展新阶段。

来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运控团队的年轻航天人日夜坚守、默默奋斗,目送繁星、拥抱曙光,为浩瀚星海中的“天宫”空间站保驾护航,不断刷新中国高度、接续创造中国奇迹,在中国航天事业建设发展征程上留下铿锵的足迹。

 

严慎细实,航天器运控来不得半点马虎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

看似平静的茫茫太空,实则潜伏着无数风险和挑战。太空碎片形势严峻,空间环境波诡云谲,航天器异常时有发生,国家太空资产甚至航天员生命安全随时可能受到严重威胁。

作为时刻冲锋在任务一线的运控团队来说,他们必须具备及时发现、精准定位、稳妥处置各类应急突发状况的能力,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

2021年12月5日18时22分,故障告警软件突然报出一类紧急重大故障,舱压出现告警!

舱压,是评估航天器内部环境是否适宜人类生存的关键指标。舱压发生告警,意味着舱壁可能发生泄露,组合体面临失压风险。

万分紧急,时间就是生命!当天的操控主管付晓红第一时间带领值班班组协调各系统开展故障排查,一边呼叫航天员确认身体状况和设备状态,一边紧张准备航天员应急撤离。

3分钟,故障信息上报完成;5分钟,加强人员全部到位;15分钟,故障排查已有初步进展;20分钟,航天员应急撤离准备流程开始进行......前后台联动,多岗位配合,各系统协同,与时间赛跑!

经过不到半小时天地协同排查,故障完成定位,告警原因为核心舱舱压传感器设备受太空环境影响引发虚警。

尽管虚惊一场,但是运控团队充分履行岗位职能,按照规定时间节点顺利完成各项工作,验证内外部协同机制可靠有效,展现了任务团队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

“在我们眼里,任何一点微小的异常都不容放过。条条指令联系航天事业,帧帧数据攸关任务成败,不能有丝毫马虎,来不得半点懈怠。”运控团队负责人胡国林说。

每次任务前,胡国林这位航天器“总管家”都会雷打不动地带领团队成员做好“任务双想”“问题归零”,把风险隐患扼杀在萌芽,坚持每次任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在任务实施阶段精准操控。

文泓斐去年毕业进入中心运控团队工作,参加的第一次集体活动既不是欢迎会,也不是岗位实习,而是团队历次质量问题警示教育大会。

“每次新同志加入,我们都会召开警示大会,目的就是再一次敲响警钟,警醒大家时刻保持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工作态度。”团队质量负责人刘少然这样说。

“我的岗位无差错,我的岗位党放心!”两年来,运控团队始终坚持以赶考的心态,扎实做好以确保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及时发现并成功处置百余次各类航天器异常及故障,成为空间站建造任务攻坚克难的“桥头堡”“排头兵”,以实际行动助力空间站运控任务连战连捷。

精心守护,日夜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23年1月21日,农历大年三十,万家灯火除夕夜。

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五号乘组迎来了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农历新年,他们穿新衣、吃饺子、写福字,向全国人民拜年。

云顶之上,在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太空家园,处处洋溢着欢度春节的喜庆氛围。

苍穹之下,在空间站任务的“控制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运控团队副总师李达飞正带领值班人员日夜坚守,一如既往为空间站保驾护航。

“空间站任务执行以来,这两年的除夕之夜我都是在运控现场度过的”李达飞说,“当看到航天员通过大家亲手开启的视频链路给全国人民拜年,一下子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平淡是最光荣的所在,漫长是最艰巨的远征。航天器运控及长管工作周期长、时效要求高,默默奉献的时候多、走到“聚光灯”下的时候少。但长管人依然保持火热的工作热情,通过数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把平凡写成不凡,在浩瀚太空不断标定新的中国高度。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面,创造了183天中国航天员在轨时长新纪录。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乘组在中国空间站胜利会师,组建完成的中国空间站喜添新来客。

2023年4月15日,神舟十五号乘组完成第四次出舱任务,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记录。

一项项记录被不断创造刷新的背后,离不开运控团队的日夜陪伴和悉心保障。他们在机房里日夜值守,用坚守和奉献为空间站在轨安全和航天员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小家难圆,为的是万家团圆;我们深夜在机房点灯鏖战,为的是让一颗颗‘中国星’在太空更加闪亮;我们加班加点攻坚克难,为的是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的更大、更远。”谈及任务过程中的付出,这是团队成员、空间站任务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于建明最铿锵有力的回答。

“在我们眼中,每天都是第一天,每圈都是第一圈,每条都是第一条。尽管工作24小时无休止,但大家依然时刻保持着最佳状态和饱满热情。”梦天实验舱交会对接顺利完成后,亲历任务全过程的团队成员吴宁伟激动地说。

梦天实验舱任务准备期间,为了完成好上级交付的任务,担任型号副主任设计师的吴宁伟把刚出生不满3个月的孩子送回老家,独自一人扎根在运控大楼,带领大家在一次次联调联试、协同演练中摸爬滚打,在值班一线全力冲锋3个月,终于迎来了任务圆满成功。

“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这是运控人最真实的精神写照。两年来,他们用日夜相伴的坚守、披星戴月的执着,托举中国空间站泛舟星辰大海、遨游璀璨星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大家夜以继日、奋力投身航天事业的追梦身影,映射在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版图上,同飞天的辉煌成就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厚重的一页。

面对后续任务,他们将继续做好航天事业的 “小小螺丝钉”,用点点微光汇聚成灿烂星河,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事业,为浩瀚星海中的一颗颗“中国星”保驾护航,在浩瀚宇宙、万里征途书写航天器运控的新时代画卷。

勇敢追梦,新时代奋斗者永远是年轻

朝气蓬勃,是中心运控团队的突出特征。两年来,中国空间站从“一”字构型到“T”字构型的历史性变迁,生动记录下这群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青年突击队”在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征程上追梦奋斗的青春。

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途上,他们将个人梦想融入航天梦、中国梦,始终冲锋在一线、奋斗在岗位,在任务准备中经风雨、见世面,在任务执行中练本领、长才干,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与新时代的中国航天事业共同成长。

团队里,工作20年的“老航天”热情不减,80后、90后已成为任务里的中流砥柱,95后、甚至00后不怕吃苦、敢想敢做。在逐梦星辰道路上,他们共同奔赴。

名校毕业的罗益鸿2009年来到中心,在航天器操控岗位一干就是15年,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罗大师”。任务准备期间,他和年轻同志们一起“三班倒”“白加黑”,从无半点怨言。同事们让他多休息,他却说,“只要组织需要,我就会全力以赴。”

来到中心五年多的吴舒然,已担任多个型号任务的副主任设计师,凭一己之力开发“注入安排自动生成”“飞行程序查询维护”等多项系统,为任务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刚刚来到中心不到三年的戚陈博,保持着上行发令“零失误”的记录,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在大项任务中崭露头角。他经常说,“趁年轻,总要多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事情!”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尤长。越来越多的人扎根岗位一线,在刷新中国高度的征程中风雨无阻。他们用勤奋的汗水浇灌收获,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如今,经过多项“国字号”任务的摔打锤炼,年轻的他们在追梦的征程中羽翼渐丰、在奋斗的道路上茁壮成长,个个挑得起大梁、担得了重任。大家都卯足了劲,为创建专业技术精湛、操作高效可靠的运控团队努力奋斗。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伟大事业任重道远。当前,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怀揣航天梦想一路走来的飞控人,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火热征程中,向着星辰大海更深处不断进发。

纵览银河繁星,阔步星辰大海。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运控团队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力以赴,在一代又一代飞控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时光里,以昂扬的姿态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航天器运控壮丽篇章,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重托的中国航天事业新辉煌!(通讯员:刘禹麟、曾 威、宋星光  视频制作:彭越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