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一定要瞄准最前沿”,他将我国无机合成化学推向国际前列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3-05-27

有这样一位老人

存“仁人恻隐”之心

行“民胞物与”之志

有这样一位老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六十载治学生涯谱就传奇

无数座学术丰碑挺起未来

他就是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创建者之一

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虞籍乡贤

徐如人

“就是响应国家号召。”

1952年10月,徐如人大学提前毕业,原本有机会留在上海工作的他清楚地认识到,新中国工业羸弱,国家发展需要人才。怀揣着科学报国的决心,他毅然踏上从上海至长春的火车,来到了这所吉林大学的前身——东北人民大学。“就是响应国家号召。”多年后,谈及这一选择,徐如人平淡地说。

当年,东北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很多从南方来的同事,最后由于气候、地域以及生活条件等原因陆续离开了,但徐如人却坚守了下来,一留就是近七十年,“这个地方要是人都走了,谁来管?”他说。

当时学校条件异常艰苦,百废待兴,正逢化学系初建,徐如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和实验中,为了完成实验,他常常顾不上吃饭,饿了就把玉米饼在石棉网上烤一下充饥。第一次走上讲台,他担心自己的业务能力不能胜任教学和科研,因此发奋学习。徐如人谦逊地说,“当时我的基础并不好,可以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那时候真的是拼命地学习和备课,因为我知道自身的不足,我只有十倍百倍地努力,来做好这件事情。”

徐如人从教60多年来,共讲授了十几门课程,在他所讲过的课程中,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重复别人的内容去讲授的,都是自己的原创课程,是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伏案苦读、钻研之后的呕心沥血之作。

“作为科学家,不能只计较个人的苦难”

在吉林省扶余县三井子公社插队落户,他看到当地农村和农民的贫困,决心用自己的化学知识,为当地农村发展经济作点贡献。在公社和战友的帮助下,他们在当地粮食加工厂建起了一个锅炉,自己设计,并由工人师傅焊接成了一个180立升的水热反应釜,利用本地的石英砂和碱,生产水玻璃。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成功生产出了模数较低的水玻璃,为当地农村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个反应釜,是我国第一个土法加工而成的加压水热反应釜,也是徐如人从事水热合成化学的开端。

回忆起这段人生历程,徐如人感慨地说:“作为科学家,不能只计较个人的苦难。”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徐如人没有抱怨,而是拼命工作,奋发图强,为国家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1972年12月,吉林大学开始复课,徐如人被召回学校。

一生坚守,成绩斐然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徐如人看到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迅速发展的广阔前景,遂将自己的研究工作转向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密切相关的“沸石分子筛合成与结构化学”与“无机合成化学”基础研究。

他创建了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将我国的无机合成化学推向国际前列;他引领了国际分子筛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促进了分子筛领域的大发展;他推动了我国分子筛以及水热合成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早期我国石油加工工业的兴起。


1979年,汉斯·莱歇特教授(时任国际分子筛协会副主席)受徐如人之邀到吉林大学讲学徐如人把大量的心血倾注于实验室,他的学术研究走在了国际前沿,成绩斐然。1998年,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上,他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理事,成为第一位进入该领域国际学术机构的中国科学家。2007年,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 (15th IZC)在北京召开,徐如人任大会主席。此次大会的召开,为中国分子筛和多孔材料科学与技术全面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30年的奋斗,使徐如人及其研究团队在分子筛与微孔材料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国际上成为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一面旗帜。

甘为人梯,“李子宴”不断

1978年,吉林大学化学系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徐如人是首批有资格招收研究生的中青年教师。在人才培养上,他保持了和搞科研与教学同样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倾注了大量心血,成功地为我国分子筛多孔材料领域和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

于吉红院士是徐如人的学生,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如人身上那种对科学无私奉献、严谨执着的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一直影响着她。徐如人经常对她说,做研究一定要瞄准最前沿,占领制高点,要超前想到别人还没想到要做的事情。

冯守华院士是徐如人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在徐如人的直接带领下,他和同事们一道筚路蓝缕,开始了实验室建设工作。他们以对科学的执着和忘我的精神,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使实验室建设初见成效。这个实验室就是后来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作上,学术上,徐如人对学生严格要求,乐做伯乐;生活中,他对学生关怀备至,亦师亦友。他家里种了两棵李子树,每到七八月份,李子成熟的季节,他会邀请他的弟子到家里去,摆上“李子宴”。在那个朴素的院子里,徐如人是一个和蔼如父的长者,他热情地招呼大家一起围坐在李子树下,吃着李子,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如同一个快乐的大家庭。

“我就是想帮我们的学生”

徐如人的夫人庞文琴是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无机化学重点学科主要带头人之一、吉林大学无机化学方向的基础与专业课程和科研工作的创始人之一。可惜的是,2016年11月2日,庞文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徐如人夫妇坚守吉林大学60余年,对学校,对脚下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2016年10月11日,是徐如人在吉林大学工作的第65个年头。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时刻,他将自己与妻子庞文琴教授以及他们子女(徐鹰和徐雁教授) 的所有著作共28本,捐赠给学校图书馆作为永久收藏,以表达对学校的这份情感。“我老伴去世前捐的,她也很高兴。”徐如人说。

2017年9月,吉林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之际,徐如人又做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决定,他把与庞文琴教授一生的积蓄500万元全部拿出来捐赠给学校,设立庞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以奖掖那些在科教事业上表现出色的晚辈后学们。“我就是想帮我们的学生,有些学生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钱) 我也没什么特别用处,就给学生们,钱不多,我没有什么钱,因为我们就是靠这点工资(生活)。”谈到这件事,徐如人谦和地笑着说。

“下管是最想”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下管镇位于四明山麓,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就出生在这里。下管的幼年生活在徐如人的记忆中只留下模糊的影子。但他一直没有忘怀,这儿,就是他的故乡。

2019年初夏,徐如人院士再次回到故乡。这是一个樱桃红艳枝头的季节,故乡正在举办樱桃节。走在樱桃林里,吃着故乡的樱桃,老先生笑容灿烂。他已记不清自己第一次回故乡是在什么时候,“ 家乡变化大,以前我的印象里下管是个很小的山区,现在可惜我只有一个人了,不然我应该在这里买一个房子住住。”老人的话里,满是对故乡的眷恋。

徐如人院士在家乡下管采摘樱桃

2021年,由区档案馆组织的《科学巨匠——虞籍院士风采录》采编团队专程奔赴吉林拜访徐如人院士。看到家乡来人,徐老倍感亲切,将早已准备好的七本个人签名专著、一本个人相册及论文修改手稿等十余件珍贵档案资料捐赠给区档案馆,并当场题诗《乡思》一首:“下管是最想,千年古镇新农舍,樱桃林中飘果香,何日再还乡”。

640.jpg

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上虞,这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是徐如人魂牵梦萦的故乡。樱桃年年红,愿徐如人院士多回故乡,再尝一尝下管樱桃的酸与甜,那是游子心中乡愁的滋味。综合来源:上虞区档案馆、上虞微档案(本文有删改)

原标题:《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