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T核磁共振势必推动临床高水平科研涌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3-10-21

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走入医学领域后,国内外科学家关于场强、场景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如何在高场强下达成临床应用与科研探索的完美兼容,成为横亘在工程技术与医学领域一项极富挑战的科学问题。

实现全身高清成像

“从0.3T做到1.5T再到3T,如今又有了5T和7T。特别是5T已经可以做全身成像,不仅仅局限在四肢关节、头部等部位。这为临床带来了更高质量的图像、更全面的细节显示以及更加精准的定量分析,为全身各部位疑难重症机理机制研究和诊疗打开全新的大门。”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冯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5T磁共振势必将助推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涌现。

去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审查批准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创新产品注册申请。此次获批的产品正是全球首款5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据悉,该产品首次在超高场磁共振系统中将全身体激发线圈应用于临床扫描,从而实现全身成像,可以提升图像信噪比和图像空间分辨率,并实现超高场体部成像。

全球首款5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入驻北京协和医院(受访者供图)

“在同等的采集的条件下,5T的速度会更快,我们可以发现更多微小的病变,更好地实现对疾病的认识、鉴别、诊断的新探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王怡宁专注心脏的核磁成像研究。“心脏是一个运动的器官,很容易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同时场强越高所带来的磁场不均匀性以及磁敏感效应的增加,使心脏的成像难度加大。不过,我们非常欣喜地发现,在 5T 上进行心脏成像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实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协和医院的5T设备被安装在该院的转化医学楼。目前,院内几十个科研项目都在应用5T。

“5T在协和应用在科研上较多,在心脏、神经、腹部等部位上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目前,从患者角度来看,只有那些确实需要使用5T磁共振的患者,医生才会开单子。我们还需要在5T上积累更多新的经验,对疾病诊治有新的认识,因为你可能不能完全用 3T的经验去做5T,所以还是希望先通过一些科研,更清楚地认识到5T的优势,帮助我们把过去分辨不清楚的一些疾病搞清楚一点。”冯逢认为。

产医融合引领未来诊断场景改变

不过,少部分国际学者却认为5T是一个“入侵者”,认为5T只不过是“大号”的3T。

“这可能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吧?”冯逢反倒觉得,这恰恰为国内医疗机构创建5T应用指南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比如,5T可能会促使医生改变临床诊断的一些思维的模式。王怡宁举例说,现在大部分核磁共振成像都是基于定性的,很多有经验的大夫他能看出来,而没经验的大夫就看不出来。如果未来是标准化的图像采集,采集后的图像首先经过人工智能系统初筛,将一些异常地方挑出来,然后再请高级别专业医生甄别,逐渐就会形成一套标准化模式,这就很可能会改变诊断模式。

特别是随着国内一批顶尖的医院与高校引进5T设备,冯逢认为,开展多中心联合科研攻关更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基于5T建立一个更为高清的脑库,分析国人的大脑影像数据。同时,国内5T用户可以联合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研究项目,分享经验达成共识,后续指导新用户。

“未来我们也希望跟企业之间会有更紧密的合作,将临床的需求告诉他们,更早地参与到国产设备的研发阶段,而不单单只是做一个临床验证,能够共同研发出更成熟的产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更好服务于病人。”王怡宁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