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追悼会,挤满了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3-10-28

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10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长长的悼念队伍里,挤满了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杨乐院士是一代数学‘传奇’,我希望表达一下我的敬意和追悼。”虽然与杨乐并未有过直接交往,但一位中山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敬,昨夜刚刚从广州飞抵北京。

同样远道而来的还有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柳振鑫,原本应前往重庆参加学术会议的他,在得知杨乐追悼会日期后立即改签机票,转道北京,专程前来悼念。“虽然没和杨院士打过交道,但我们都听过杨院士的故事。我希望代表我们学院,表达对杨院士的崇高敬意和追悼。”

杨乐追悼会。都芃 摄

像这样慕名而来的“陌生人”还有很多,他们中既有头发花白、行动不便的老人,也有年轻的面孔。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未与杨乐有过多交往,但他们都听过杨乐的故事。

杨乐,1939年出生于江苏南通。初中二年级时,他就迷上了数学,决心一生从事数学研究,并立志:要让以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出现在未来的数学书上。

1956年,杨乐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研究生学习,师从著名数学家熊庆来。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杨乐展现出非凡的研究才能。在熊庆来的悉心指导下,入学不到三个月,他就写出了论文《亚纯函数及函数组合的重值》,并发表在《数学学报》上。

杨乐最著名的研究成果诞生在1975年,他与搭档张广厚合作,在函数值分布论领域做出了令国内外数学界瞩目的成就。论文《关于亚纯函数的亏值个数与Borel方向的数目的研究》以法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杨一张定理”。

1977年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杨乐、张广厚研究函数论取得进展》的报道,杨乐、张广厚的名字一时家喻户晓,二人和陈景润等科学家一起,成为无数青少年竞相学习的榜样。

左起:杨乐、张广厚、华罗庚和陈景润 。图源: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

声名鹊起后,杨乐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加倍努力在值分布理论领域进一步深耕,对全纯函数与亚纯函数的正规族理论也有很大贡献。一系列系统研究成果形成了杨乐对复分析的杰出贡献。他的专著《值分布论及其新研究》总结了当时国内外值分布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大多数内容首次被写入书中,该书已成为该领域的权威性文献,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大量引用。

杨乐和张广厚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杨乐还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华罗庚数学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1977年张广厚和杨乐(右)一起讨论问题。图源: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

杨乐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卓著,在科学研究组织工作及社会活动方面也显示出卓越才能。他在从事数学研究之外,长期肩负多项领导工作。自1982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尤其是在1998年,已功成名就、年近花甲的杨乐顶着巨大压力再度受命出山,担任整合后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

杨乐格外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为青年数学人才成长倾注大量心血。杨乐和张广厚曾约定,“过了60岁就不要勉为其难发表论文了”。70岁以后,杨乐更是坚决从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彻底退出,为年轻人腾出更大发展空间。

1995年5月18日在中国数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左起:丘成桐、杨乐、路甬祥。图源: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

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与杨乐有40余年情谊,二者共同主持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工作,将其打造成为了享有国际声誉的国际数学研究交流中心。“他不求名利,觉得中国的数学前途比什么都重要。他的无私让人佩服,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士无双’这4个字,他当得起!”在丘成桐看来,杨乐学问好,人品也是一流,是彬彬君子、忠厚长者。

在殡仪馆告别厅的门口,悬挂着丘成桐率领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敬献的挽联:“晨兴理荒秽,先生背负中华筹学轭;岁晏归乐土,夫子长留青史百世名”。

杨乐走了,但他的名字将永远写在中国数学研究的辉煌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