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据产权规则,推动数据高效流通

科技工作者之家 02月02日

  1月4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底,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协调发展、数据交易规模倍增、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等目标。

  一个月前,设在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工作站里,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公开开庭审理。这是两家企业之间的一场著作权与不正当竞争纠纷,此案被业界认为是全国首例涉及行政机关《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效力认定案件。该案引起众多企业的关注,来自华为、百度等十余家企业的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旁听了庭审。这一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在司法实践中运用“第一案”的庭审,标志着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的探索再进一步。

  记者发现,在数据要素深度参与市场交易的当下,数据确权和运用、保护已成为业界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政府部门、司法部门,以及业界的探索也初见成效。

  提供司法指引 保障数字经济

  上述案件中,原告方认为被告侵害了其采集的数据集合的相关权利,要求被告承担相应民事责任。被告方则就权属依据、数据来源等方面提出了抗辩。目前,该案已查清案件相关事实,将择期宣判。

  该案审判长、北京互联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负责人李文超介绍,这是全国首例涉及行政机关《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效力认定案件。北京互联网法院将通过案件审理,为首都数据安全合规流动、规范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提供司法指引。

  作为全国首批8个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地方之一,北京市于2023年6月上线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积极制定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业务流程。通过该登记平台,能够实现在线申请、在线审核、在线发证等功能。2023年7月,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知识产权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上,北京首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颁发。截至目前,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接收到来自33个申请人的83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57项通过公示后获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登记推动确权 数据要素火热

  近年来,业界呼吁尽快完善数据知识产权确权规则。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梳理了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保护对象、保护主体、赋权方式、权益内容、运用模式等。其中,赋权方式为登记确权,即由数据处理者提出登记申请,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进行要件审查,确定是否予以登记。同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可作为数据的权属证明。

  新近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指出,要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培育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知识扩散、价值倍增,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表示,数据确权可有效激励数据生产和流通,减少数据流通的障碍和成本。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多次深入创新主体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创新主体在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实际问题及需求,根据创新主体需求及实际业务情况,优化了存证公证信息填报模块,为创新主体办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提供更加智能化、便利化服务。

  “此外,我们还举办了多场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政策宣讲及业务培训,惠及300余家创新主体,有效宣传了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上述负责人表示。

  开展特色服务 促进转化运用

  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受到了全国创新主体的广泛关注。为更好满足创新主体需求,北京市为未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工作地区的创新主体开展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服务,如向武汉福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颁发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北京市科研机构云集,科学数据资源丰富,为满足此类创新主体数据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还积极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共同推进科学领域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2023年12月,《中国区域30米分辨率LS因子数据集》取得北京市首个科学领域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此外,北京市还完成了市内首件数据知识产权质押登记,该项质押登记出质人为北京知产宝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质权人为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关村分行,质押金额298万元,此次数据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有效促进了数据知识产权的运用。

  当下,各地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并在我国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的深化推动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将不断完善,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使用得到更好促进。(本报记者 刘阳子)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