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创新成果为何备受关注?

科技工作者之家 03月06日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刘园园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些成果,见证了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的坚定步伐。

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2023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个个“国之重器”的惊艳亮相,是开拓进取的坚实足迹;一个个“从0到1”的惊喜突破,铭刻着攻坚克难的豪情壮志。这是创新浪潮奔涌的声音,更是复兴梦想拔节的声音!

国产大飞机:在新征程上高飞远航

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国产大飞机再传好消息,C919又获几十架订单。

当地时间3月3日,我国生产的大型客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从越南飞抵老挝,在位于老挝首都万象的瓦岱国际机场降落。这是两款机型首次来到老挝进行展示。

大飞机的研制,是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C919承载着国人的大飞机梦,它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座级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完全按照国际适航标准设计生产,安全性有充分保障。

2022年12月,全球首架C919干线客机正式交付首发客户中国东航。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翻开“市场篇”新的一页。

2022年12月9日,国产大飞机C919停在上海虹桥机场停机坪上。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2023年5月28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圆满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C919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标志着C919的“研发、制造、取证、投运”全面贯通,中国民航商业运营国产大飞机正式“起步”。

未来,C919必将在新征程上高飞远航。

国产大型邮轮:再添一张闪亮的新名片

粼粼碧海上,首艘国产大型邮轮乘风出海。

大型邮轮、航空母舰、液化天然气船素来被视为造船业的三颗“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船舶工业的最高水平。其建造难度极高,是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工程。

建造中国人自己的大型邮轮,是中国几代造船人的夙愿。2023年11月4日,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自此,我国国产大型邮轮制造实现“零的突破”,把造船业皇冠上的这颗“明珠”收入囊中。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2024年伊始,“爱达·魔都号”结束碧海游弋,返回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顺利完成商业首航。

有消息显示,国产第二艘大型邮轮建造大节点计划确定:今年4月中旬入坞开始连续搭载,2025年5月初第一次起浮,2026年3月底出坞,2026年6月开始试航,2026年底之前命名交付。在“爱达·魔都号”的基础上,国产第二艘大型邮轮“体量”更大,设施更丰富。

造船业有个规律,船会越造越好、越造越快。国产大邮轮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后,未来的路会越来越顺。

重型燃气轮机:又一国之重器

今年2月28日,上海临港,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我国大功率重型燃气轮机首次走完基于正向设计的制造全过程,全面进入整机试验与验证的最终阶段。

2024年2月28日,上海临港,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重型燃气轮机是能源领域的核心设备,设计、制造、材料、测试等技术挑战极高,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其被广泛应用于地面发电和电网调峰,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意义重大。

我国重型燃气轮机研制之路同样坎坷而不凡。

2023年3月8日,历时十三载自主研制,我国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商业示范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被誉为中国“争气机”。

2023年6月4日,“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通过产品验证鉴定,取得了102项国家专利,突破了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先进材料制备、整机制造等一系列技术,填补了国内该功率等级产品空白。

核电技术:自主创新,跨越发展

2023年12月6日,山东荣成,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投产,转入商业运行。

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显示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图片来源:中国华能 孙文湛 摄

近年来,我国核电技术不断创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成功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

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22年3月25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二台机组——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至此,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2021年12月20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完成发电机初始负荷运行试验评价,成功并网并发出第一度电,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飞跃。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每年发电量14亿度,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万吨。

人工智能:有序快速发展

人工智能正在扩展人类想象力的画布。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积极进展。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初步统计,2023年规模达到5784亿元,增速达13.9%。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的治理也在日益加强。《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接连发布,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启动。我国正在积极为AI构筑“安全护栏”,使之更好地服务人类。

量子计算:刷新世界纪录

继实现10比特、12比特、18比特的真纠缠态制备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又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相关成果2023年7月1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量子真纠缠态比特数目的发展历史。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超导量子计算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实用化量子计算的方案之一,因而备受关注。2020年12月,我国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九章”在实验上严格地证明了量子计算的加速能力,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2021年5月,我国首个可操纵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体系“祖冲之号”问世。该成果将为促进中国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奠定技术基础,也为后续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通用量子计算研发提供支持。

此次研究将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纪录由24个大幅突破至51个,充分展示了超导量子计算体系优异的可扩展性,对研究多体量子纠缠、实现大规模量子算法以及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