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创新,是地质人的“本能”

科技工作者之家 03月11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从目前的探测结果来看,这口井的产油量应该有10吨。”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地质研究所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口侧钻井的数据让在场的人眼前一亮。然而,丁慧霞拿着手里的报告看了又看,忍不住说道:“这不一定是一个高产油层,可能是稠油,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能投产。”这句话无异于为热烈的气氛“泼冷水”,但丁慧霞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这口井在正式投产前先进行了抽汲试油,检测结果显示,开采出的的确是稠油,几十万元的投资风险由此避免。

这一幕发生在2017年,“泼冷水”的丁慧霞是地质研究所所长、副书记。丁慧霞的“固执”正来源于她对自己负责区块的了解。从事油田开发工作十余年的时间里,丁慧霞坚持“研究不停、认识不停”,在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中找到“新的矛盾”,给出“新的对策”。“对于我们‘地质人’来说,技术上实现高精尖的突破很关键,但思想上的创新突破也很关键。”她说。

工作没有捷径,唯“认真”二字

在同事们口中,丁慧霞有个别名——“活井史”。“我不是记忆力特别好的人,也不算特别聪明。”可就是这样“自认普通”的丁慧霞,却把自己负责的6个区块中所有井史记得一清二楚。“这个没有诀窍,唯有‘认真’二字。”丁慧霞说。

2009年,丁慧霞来到地质所开发一室从事油田开发工作。“大学里学的知识和工作需要的有所不同,刚入职的时候相当于从零学起。”丁慧霞回忆,前两个月,她的工作节奏几乎是“白加黑”“5+2”。在两个月的学习中,她对自己负责的6个区块几百口油井的实际情况了然于胸。在这一基础上,丁慧霞把目光瞄准停产老探井,决定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让老探井实现新突破。

通过翻阅查找区块周边老探井资料,丁慧霞发现,博18井沙一段没有试油。她立刻对应用测井资料进行了仔细分析,认为该井有补孔潜力。丁慧霞拿着自己的分析结果请教老师傅,在他们的帮助下,丁慧霞提出了补孔试油的建议,这口停产的老探井实现了初期自喷,日产油10吨。“这对我来说是特别大的鼓舞,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就这样,丁慧霞铆足干劲,坚守岗位持续创新,由她配合方案室编写的“纯6块老区综合调整方案”被评为分公司优秀开发方案。

“干一行就要精一行”

2015年11月,丁慧霞从开发一室调到方案室工作,主要负责新区产能建设、综合材料编制和老区零散挖潜等工作。

都说方案室是开发室的升级版,是对油藏更深层次的研究,丁慧霞本以为自己已有7年的开发工作经验,在方案编制工作中应该游刃有余。“接到第一个任务后,我用了三周的时间就编制好了方案,没想到领导足足审核了一上午,提了一箩筐的问题,这简直是当头一棒。”丁慧霞笑着回忆说。

这一“棒”敲醒了丁慧霞,她深深感受到了科研这条路的艰辛,新岗位对专业知识储备的高要求让她重新捧起了书本。

回忆起那段时间,丁慧霞的心中充满感激。“岗位调动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业务能力的提升。”调职方案室一年后,2016年,丁慧霞独立完成了花古斜101块古潜山油藏新区建产方案,由她设计的新井花古斜101也被评为分公司2016年度高效开发井。

思想创新是科技攻关的前提

任地质所所长、副书记后,丁慧霞常常与新入职的年轻人交流工作心得。直性子的丁慧霞常常鼓励新人要“敢说真话”。“就像2017年那口侧钻井,我把我的认识说了出来,就能避免一系列损失,搞科研的人一定要‘敢说真话’。要多学多问、多思多想,从日常熟悉的工作中找到突破点,这就是我们的创新。”丁慧霞说。

说罢,她为记者举了个例子。近年来,采油厂产能建设阵地以特低渗透油藏为主,但这类油藏储层物性差,储量丰度低,整体开发效益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丁慧霞带领团队,从已开发的滩坝砂油藏中寻找突破口。通过精细分析,丁慧霞发现,产能与油层厚度关系密切,厚度越大,产能越高,换句话说,这类油藏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高产。

对此,丁慧霞创新开发思路及建产模式,提出“产能”倒逼“投资”的理念,降低开发成本,提升效益,探索出了一条“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高效开发之路”,推动采油厂新区产能建设规模持续上升。

工作十余年来,丁慧霞参与、编制的方案多次获奖,她本人也先后荣获“采油厂劳动模范”、分公司“油气田开发先进工作者”“油田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油田创新创效标兵”“胜利油田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我将继续坚守,积极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新的贡献。”丁慧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