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高端论坛在香港成功举办,共商“大湾区高新科技园区发展与协同规划”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高端论坛在香港成功举办,共商“大湾区高新科技园区发展与协同规划”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3-12-14

导读

2023年12月9-11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高端论坛在香港成功举办。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青年代表们齐聚一堂,围绕“大湾区高新科技园区发展与协同规划”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2023年12月9-11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高端论坛在香港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在中国科协港澳台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由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主办,香港规划师学会承办,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青年代表们齐聚一堂,围绕“大湾区高新科技园区发展与协同规划”这一主题,对新田科技城空间发展规划、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及大湾区共同谋划协同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等进行研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科技创新。

嘉宾致辞

李建华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执行主席、香港规划师学会前会长

李建华首先代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对参加本届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达了欢迎,对支持和助力本届论坛的各单位表示感谢。他介绍了本届论坛的各个环节,期待专家学者们围绕论坛主题展开充分讨论。

石  楠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首先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他介绍了国家在推动粤港澳共同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回顾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的成立历程。他指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领域重要的学术和专业平台,更好地服务落实国家战略,服务粤港澳三地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服务粤港澳三地以及更大范围规划专业人员特别是青年规划师的成长,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划学术界和专业领域在人才交流、成果转化、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甯汉豪 香港特別行政区发展局局长

甯汉豪从总体上介绍了北部都会区规划,她表示,北部都会区规划将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节点。其中,“创新科技产业”是北部都会区的核心主题之一,本届论坛的主题“大湾区高新科技园区发展与协同规划”与之高度契合。

甯汉豪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专家层面的交流非常重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高端论坛为粤港澳三地专家学者提供了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的宝贵机会,相信粤港澳三地的规划部门、专家学者们会继续保持紧密的联系和沟通,优势互补,共同规划更美好的粤港澳大湾区。

林筱鲁 香港特別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香港规划师学会前会长

林筱鲁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国家建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共同制定标准和市场规则,打造新的经贸格局。他认为,没有土地、没有基建,就没有产业,所以在空间规划层面,紧邻深圳的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关系两个层面的策略,推动“一国两制”的发展是方向,推动大湾区内的产业发展是基础。要促进大湾区内部要素顺畅流动,必须正视口岸管理,但也要用好科技有效的监管,确保各方面能在安全有序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进行。他期望大湾区的协同规划,不仅做好空间和基建规划,还要让高新科技发展起来。以规划所承载的成果,作为二十一世纪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典范,将可跨越地界的理念和模式,化成新的标准和作业的参照,向全世界分享。

主题报告

丘卓恒:产业带动——北部都会区的规划

香港特別行政区发展局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主任

2023年10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明确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愿景、区域规划、发展里程碑等。

根据行动纲领,北部都会区将分为四大区域,由西至东分别为: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

丘卓恒主任对这四大区域进行了重点介绍,强调区域与深圳对应地区的对接和合作前景,彼此的定位和潜力,以及港深之间的交通和口岸连接。

最西端的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拥有毗邻前海合作区和南山区的地利,可以与该两区在金融、专业服务、物流服务等领域推动和深化高端经济合作,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

创新科技地带(新田科技城)对接河套合作区的发展定位以产生协同效应。

口岸商贸及产业区藉3个口岸之利,有潜力发展各种与口岸相关、或需较大土地面积运作的经济用途。

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天然资源丰富,并拥有很多传统乡镇,具有潜力做康乐及旅游发展。

丘卓恒主任指出,基于产业导向规划的考虑,北部都会区将提供充足经济土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创造就业机会,改善职住平衡;把握两地融合机遇,善用北部土地。他强调,该区域不可或缺的配套有宜居社区、便捷交通、高教配套、政府进驻。

最后,丘卓恒主任表示,北部都会区是长期推行的计划,在兼备前瞻性的同时,需要不断调整完善,适应未来变化。

朱骏: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沿科技创新空间发展展望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执行总师

朱骏副总规划师指出,从国家层面来看,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国家应对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发展安排,也是国家应对环大湾区科创系统布局;从区位条件来看,其位于福田区南部,而福田是大湾区的创新中枢和深港紧密互动科创的引擎,这就使得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为深港科技创新最直接的对接点、深港接壤合作的战略宝地,具有两岸协同、直连直通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2023年8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2022-2035年)》正式公布,将园区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在此发展目标下,园区承担着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朱骏副总规划师详细介绍了目前园区的规划建设情况。

展望未来,朱骏副总规划师表示,园区将把握深港合作战略机遇、发挥各自的特色资源价值,通过深港共建,成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园区将重点聚焦“践行科学创新理想、激发交互创新活力、营造亲享自然生境”三个关键导向,打造具有“独特个性”的高品质科学园区。

凌嘉勤:北部都会区——空间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的挑战与机遇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香港特別行政区规划署前署长

2021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正式提出“北部都会区”这一重大发展策略。凌嘉勤总监指出,这具有历史性突破和前瞻性意义,其彻底改变了香港固有的“重南轻北”的发展格局,确立了香港“双都会”策略性空间架构,确立密不可分的港深“双城”(Twin Cities)关系,使得香港边境区空间型态出现根本性的改变,空间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透过城市规划和设计,营造具特色的世界级都会景观。

2023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全面布局北部都会区,加快发展步伐。凌嘉勤总监表示,明确、实干、具延续性的政策推动策略性城市化发展,反映了“一国两制”的优点。从“双城三圈”到“北都四大发展区域”,反映了北部都会区发展工作从策略概念框架到具体发展行动的必然进程。《纲领》确立了北部都会区策略性内外交通系统、顶层决策及协调推动框架、北都发展进程等,务求将理念和策略化为具体行动。

凌嘉勤总监阐释道,总结国际经验,科技城的成功离不开主动积极及持续的政府政策、便捷的陆空交通配套、大学及科研机构持续的人才供给及创意、完整的创科生态系统、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及商业服务系统、优质的生活环境及可持续包容性社区。基于此,凌嘉勤总监分析了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机遇。

凌嘉勤总监强调,要从建设一个世界级都会区和“国际创科新城” 的角度去思考北部都会区建设。虽然困难重重,但别无选择,要直面挑战。这是香港不容失去的时代机遇,是香港专业人士必须肩负的时代责任!也为香港所有年轻人创造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机遇。

尹  稚:从广州、深圳战略研究看大湾区科创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教授分析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格局,他指出,“点状发展的科创型城市+以城市群为主体的科创型区域”是我国科创格局的基本构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网络构成国家创新网络体系,我国已形成若干具备全国辐射能力和跨区域辐射能力的科创型区域、城市。创新网络联系已超越地域限制,在区域范围内近域扩散与高等级科创中心之间跳跃扩散并存,高等级科创中心之间的联系更强。

尹稚教授强调,面向2049的国际与区域格局,从全球层面来看,在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影响下,我国亟待通过“双循环”重构世界格局;从国家层面来看,湾区引领中国南部发展成为新使命;从区域层面来看,湾区须突破各类边界壁垒,形成巨型城市网络服务全国版图、参与全球竞争;从世界城市来看,“超链接枢纽+超融合中心”、“制度型开放+跨文化包容能力”成为竞争力核心要素。

尹稚教授分析指出,基于全球四大湾区竞合趋势研判,“金融—科创—制造—商贸—物流”五位一体复合型功能体系,是全球城市区域产业格局与动力体系演化的高级形态。相比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土地规模等方面是最大的,从人口年龄构成来看具有年轻化优势,也是人流、货流量的聚集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建立复合功能体系,承担复杂功能。

尹稚教授强调,面对全球经济、科技格局的调整,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构建“香港、深圳、广州三大中心+佛山、东莞、中山等多点转化”的湾区科技创新协作体系,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科创合作新格局,形成“地理空间+科创势能”的多种创新合作模式和成果转化链条。

尹稚教授表示,在区域协同发展下,粤港澳需要加快体制机制突破,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完善粤港澳政府间的“第一管道”,建立粤港澳非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之间的“第二管道”。

主旨发言

从左至右依次为:叶嘉安、钟文杰、马向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叶嘉安围绕“香港在粵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和挑战”这一主题,回顾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程,指出“前店后厂”的区域分工模式已改变,需要寻找新的粤港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香港科创优势,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共建有创造力、可宜居的智能型可持续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划署署长钟文杰从发展定位、空间布局、用地规划、交通基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新田科技城空间发展规划策略”。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会长马向明介绍了大湾区科技与创新园区的发展历程,指出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作用被进一步认识。从湾区发展潜力来看,内湾地区可能成为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新门户。

从左至右依次为:王缉宪、邹兵、张绮薇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及大湾区香港中心研究总监王缉宪从“比较环境”看大湾区各级政府的作用,他指出,比较环境并不必须设计和形成在一个城市或一个省的范围内,需要跳出不停设立“特区中的特区”思维,从画地为牢到“跨地为廊”。

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邹兵介绍了“深港边界地区空间协同发展的愿景与对策”,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擎、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典范、跨界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愿景下,实施共建一河两湾跨界空间、打造深港重点合作平台、共建深港优质生活圈、加强生态空间共保共治、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五大对策。

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张绮薇从职住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育等方面介绍了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从保育区与发展区的衔接、城乡共融、园区发展等方面介绍了新田科技城的建设情况。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振光、李汉飞、何深静

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陈振光从澳门发展的角度重点介绍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分析了澳门的发展优势及发展策略。他强调,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需要借鉴全球发展经验,推动技术创新、引进高端人才,在高质量发展语境下,实现跨区域融合发展。

佛山市城乡规划协会会长李汉飞介绍了科技园区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现状。从协同发展的角度,建议确立协同发展目标和思路,互设交流基地、合作主题园区、共建科创飞地。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主任何深静教授以“协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深港共荣”为题,分析了新田科技城建设发展的规划策略与现实挑战,提出需要从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促进深港共融与协同治理的社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指出北部都会区在未来发展中要重视城中村问题,警惕发展失序问题。

从左至右依次为:区伟光、蔡宏兴、刘文君

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席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前副署长区伟光重点介绍了全球四大可持续发展趋势,即联合体可持续发展目标、循环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气候变化及零碳,对大湾区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启示。

华懋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蔡宏兴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了香港面对的经济挑战以及创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建设对香港未来发展极其重要,他们将大力支持北部都会区建设。

香港建筑师学会副会长刘文君从城乡共融、公共空间建设、防洪空间预留等方面重点分析了新田科技城建设中的问题。

从左至右依次为:刘振江、陈善荣、陈彦璘、Alain Joseph Franck CHIARADIA

香港测量师学会前会长兼土地政策小组主席刘振江从香港新田科技城规划如何应对深圳园区衔接及协同、香港新田科技城的大型运输设施规划情况、香港土地供应和速度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三个方面来探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

香港工程师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陈善荣从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前店后厂”模式转变后,香港需要完善科创圈,发挥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作用,实施更为积极的政策,有效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增值赋能。

香港园境师学会义务秘书陈彦璘指出,香港过去存在保育与发展对立、城区与乡村发展对立的问题,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发展的平衡,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优质企业,促进经济发展。

香港城市设计学会副会长Alain Joseph Franck CHIARADIA首先详细介绍了香港城市设计学会的主要工作,其次围绕“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房地产开发商”这三方面重点讨论了关于创新开放性的问题。

青年论坛

10日下午,围绕“大湾区高新科技园区协同发展下的青年规划师新机遇”这一主题,粤港澳三地的青年规划师们讨论了他们如何助力构建宜创、宜居、宜业的青年友好型高新科技园区建设,如何协同促进规划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对大湾区城市规划行业创科发展的期望。

从左至右依次为:杨天人、谭如诗、杨晶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敏扬、陈川、邓昭华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助理教授杨天人、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规划师谭如诗、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杨晶、奥雅纳副董事兼综合城市与规划总监陈敏扬、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技术总监陈川、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邓昭华分别以“迈向更明智的大湾区规划决策”、“深圳推动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空间应对策略”、“湾区一体共筑科创新高地”、“创新生态圈与知识社区发展的趋势与探索”、“大湾区里的小事情——规划从业过程中的空间与个体行为观察”、“大湾区的创新与规划”为题讨论了他们对大湾区规划发展的所思所悟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凌嘉勤总监与尹稚教授均感概,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规划师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凌嘉勤总监对每位青年规划师的报告做了一一点评,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尹稚教授表示,第一,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数理模型不能直接作为决策的依据,它是民众理解、参与规划的工具;第二,学术研究中切忌国际词中国意,要将可体系化的知识与不能体系化的经验结合起来,认真做研究;第三,现代社会中,人是否一定要面对面交流,取决于你与所服务的对象是否建立了充分信任的关系,而行业对面对面的需求与全息性的表达有关。人与空间的关系、产业与空间的关系,需要分类施策、精准施策,而“规模敏感度”的引入,更好地支撑了精准决策;第四,机制改革很重要,只有实现顶层的突破,才能有大的进展。市场友好的适度干预政策,才是更为重要的。

会议总结

石楠秘书长表示,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青年规划师们共同思考如何把粤港澳大湾区变成知识型经济的引擎,坦率而诚挚的交流中,从人、产业、空间、制度等多个方面思考规划的作用。深圳、香港是小切口,将为国家其他湾区的发展提供具有参考性的经验。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践具有世界意义,将会成为全球具有价值性的实践。

李建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不同地域的沟通合作,把握住发展的最好机遇,做好做强做大这个平台,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粤港澳共同发展。

实地踏勘调研回顾

12月9日,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们实地调研了深港国际科技园、国创中心、新田科技城、古洞北新发展区工程、塱原自然生态公园等地。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planning.org.cn/solicity/view_news?id=2208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