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 让核医学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科技工作者之家 03月16日

张晓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中国核心脏病学的领军人物,首位获美国核医学年会(SNMMI)大会青年科学家奖(YIA)的中国学者。她在国内最早开展PET心肌存活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心衰患者的PET脑代谢研究,实现了中国核医学研究领域零的突破……深耕中国核医学领域的30余年中,张晓丽始终初心不改,以实际行动不断提升中国核心脏病学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1月9日下午,将孩子送到机场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张晓丽急匆匆赶回办公室,继续埋首案牍。从业30余年来,这是她难得的一次“开小差”。

提到这位中国核心脏病学的领军人物,业内对张晓丽的评价都是“求真务实”。服务临床,她一丝不苟,时刻将百姓健康与利益置于首位,为实现精准治疗提供权威诊断;创新科研,她不问西东,凭借一项项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提升中国核心脏病学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砥砺深耕中国核医学领域的30余年中,“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始终是她理想与追求的真实写照。

应用“金标准”让患者受益精准治疗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而我国冠心病整体诊疗仍以解剖影像检查为主,重有创、轻无创、费用高。

出生于革命老区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张晓丽,从小便立志当一名“华佗”式的医生。1991年,她以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被山西核医学事业的缔造者范光灿教授领入核医学的大门。1993年,她投入中国奠基人刘秀杰教授门下。

“如果能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就是无创性诊断心肌缺血最可靠的手段。”张晓丽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当前,我国核医学迎来发展的春天,正是因为它“能为临床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手段”。

冠心病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是否有存活心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指标。“如果有存活心肌,患者可通过心脏搭桥术、支架术等治疗,改善心功能、延长寿命,否则患者花费高且需承担手术风险。”张晓丽告诉记者,PET心肌代谢显像是无创性评估心肌存活的“金标准”,能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1997年,在刘秀杰的指导下,张晓丽率先采用国产PET评估存活心肌,精准指导制定心衰患者治疗决策,填补了国内空白。2016年,她加入安贞医院后,持续规范核心脏病学诊断流程,积极推进核心脏病学精准诊疗与分子影像转化应用平台,核心脏病学图像质量和诊断水平成为国内行业标杆。

心肌显像的图像极为抽象,很多临床医生难以准确解读,张晓丽却能通过影像学发现蛛丝马迹,精准捕捉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精细化精准医疗,必须到位才能体现优势。”因此,每一份“攸关性命、重若千钧”的显像报告都是在张晓丽的全方位读取下严谨“出炉”,她说:“我希望用每一份准确的报告,服务好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庭和临床医生。”

回顾最初的选择,张晓丽也曾有过“核医学不能直接治病救人”的失落。但随着给临床医生提供的准确报告越来越多,来自临床一线的积极反馈纷至沓来:“依据您的报告我们作出了正确决策,帮助病人起死回生”“没想到核医学对我们的帮助这么大”……这些肯定与信赖,让她更加坚定了专注核医学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信念。

将务实、严谨进行到底

多年来,为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服务临床,张晓丽一直潜心科研,紧扣国际前沿热点自主创新:在国内最早开展PET心肌存活研究,建立规范显像流程;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心衰患者的PET脑代谢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心血管顶刊,实现了中国核医学研究领域零的突破;成功建立多模态多靶点核医学分子影像评价体系,获批第四类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

累累果实的背后,是“水滴石穿”的坚持。

2004年,在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的张晓丽成为首位获美国核医学年会(SNMMI)大会青年科学家奖(YIA)的中国学者,她顾不上兴奋,坚持给国内患者打国际长途随访。“用国产PET开展的开创性科研工作首次获得国际奖项,必须保证数据严谨,如果别人重复不出来,会影响中国人的信誉。”为求“真”,她对患者的随访最长达9年。

这样的“求真务实”,始终体现在张晓丽工作的全过程。

引入的新设备调试完成后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高质量要求,她立刻叫回已返程的总工程师,重新调试设备,前后耗时一个月之久,只为避免“好设备被滥用”;带领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她严把“诚信”关,严格对标国际高标准高要求,杜绝任何疏漏。

以科学严谨的作风为抓手,张晓丽将科研做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将科室带到了国际高度。

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足实现我国核医学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一路走来,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与挑战,张晓丽始终初心不改:“我们必须用工匠精神做好核心脏病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让这项技术造福更多老百姓。”

倾注心血只为中国核医学事业后继有人

当前,我国临床医师对于核医学的了解与认识尚为不足,核医学从业队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专业性强、培养周期长、待遇地位较低等因素,也将很多年轻人挡在核医学大门之外,这更凸显了人才培养对于核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张晓丽高度重视核心脏病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为中国核心脏病学的发展培养后继人才。“前辈的精心培养,让我养成了严谨敬业、勤奋执着的好习惯,我必须将学来的知识和技能,无偿传授给年轻人。”

2023年7月3日,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再发“喜报”: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张晓丽指导的硕士生郑雅琦以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获2023年SNMMI YIA一等奖!这是张晓丽及其团队第四次获此殊荣,充分证明了其在国际核医学领域的创新与引领。

连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任心血管影像学组组长后, 她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给年轻人搭“舞台”、创机会,她创新性提出并多次举办“理论+实践”的核心脏病学培训班,这种形式新颖、别具一格的学术活动使学员受益匪浅。课上,张晓丽从不讲“高大上”内容,而是反复强调基础知识,锤炼年轻人的科研素养、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基本功,努力提升青年人才的科研和临床能力。

她还多次举办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促进多学科学术交叉,不断增进临床医生对核心脏病技术的了解和认识。

2021年12月7日,张晓丽当选第一届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会理事,她将目光更多投向行业中的女性。“从核医学专业来看,女性从业比例越来越大,在我的团队中,女性也占绝大多数。她们用事实和行动赢得了尊重与认可,充分发挥着独特价值。”

热忱坚定,向光而行。张晓丽希望与核医学领域的女性工作者携手,共同迈上更高舞台、展示中国风采,在促进中国核医学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彰显巾帼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