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馆推出国际博物馆日特别节目

科技工作者之家 05月18日

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中国科技馆《北辰对话》栏目推出特别节目——《来博物馆吧,博物致知》。本期节目以“博物致知”为核心议题,由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担任话题召集人,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杜鹏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李永乐共同探讨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定位与发展趋势。

《来博物馆吧,博物致知》节目现场。中国科技馆供图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嘉宾们一致认为,博物馆作为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平台,对于塑造公众世界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郭哲强调,在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驱动下,博物馆一方面要向公众提供高品质展览展品,另一方面要加强其教育和研究功能,深耕创新融合,推动公平普惠,通过破壁、升维、跨界、协同,融入社会进程,真正实现“博物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杜鹏飞则从艺术博物馆的角度出发,提出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殿堂,强调了博物馆在提升公众审美和促进美育教育方面的社会价值。嘉宾们深入探讨了博物馆“教育与研究”与科研工作、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差异。

周忠和认为,博物馆是一本百科全书,它不仅仅是一个展览、教育和研究的机构,更是一个社会活动的场所,应兼具教育和娱乐双重属性,让公众来博物馆成为一种喜爱、一种体验、一种生活方式。李永乐则从教学经验出发,分享了博物馆如何帮助学生跨学科整合知识的实践案例,他提出,博物馆是一部浓缩的纪录片,应该让更多的孩子们能够参与进来,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触到、亲身感受到自己喜爱的东西。

谈及博物馆热潮背后的深层原因及所面临的挑战时,周忠和从古生物学者的视角指出,人类天生具备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是推动博物馆热潮的重要力量。同时,嘉宾们也提到,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蓬勃,但在人均占有量等方面仍有不足,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尚待进一步满足。

谈及AI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时,嘉宾们普遍认为,AI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多创新展示形式和教育手段,但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杜鹏飞提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格,AI技术无法替代人,而应作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辅助工具。

节目最后,嘉宾们共同展望了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蓝图。他们希望未来的博物馆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实现差异化发展,成为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桥梁。同时,他们强调博物馆作为“大学校”的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肩负起培养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任。

观众可通过中国数字科技馆及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中国科技馆官方账号搜索“来博物馆吧-博物致知”观看本期节目。

《北辰对话》作为中国科技馆精心策划的对谈栏目,聚焦科学文化领域前沿观点和热点话题,在对话和交流中探寻科学文化的北辰之光。节目开启全新的“线上+线下”“对谈+互动”模式,由中国科技馆专家担任话题召集人,邀请跨领域专家学者共享观点、洞察本源、引发思辨,通过精品影视产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