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理解疫情下的个体心身反应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2-08

来源:中国心理学会

理解疫情下的个体心身反应

——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

王建平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空降了一个巨大的刺激源到我们井然有序的生活中,在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和弥漫的不确定感袭来的同时,也打破了人们既定的日常结构,打乱了原本的行程计划。本文希望从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的视角来阐释如何理解我们在疫情下所出现的各种心身反应,以更好的识别和评估我们的反应,为后续科学的自我调适打下基础。

一、理解此次“疫情”的应激源性质

此次应激源的性质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WHO定义),其突发性公共事件这两大特点值得我们关注。“突发”会给人猝不及防的震撼,个体没有心理准备的过渡期,会感受到“被动地卷入其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公共事件”表明该应激源的辐射范围很广,涉及的是整个国家乃至全球,是群体性质,同时个体的自我掌控感也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除了疫情本身就是威胁个体生命安全的重大应激源外,在疫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会伴随一系列的现实性问题,共同引发了个体的心身反应。如:

①大量信息的涌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息的传播具有媒介多、速度快、数量级大的特点,我们会收到各种和疫情有关的消息。比如一会看到不断增加的感染人数,一会看到有人转发“谁谁谁”被隔离观察了,一会又看到超市生活物品短缺的信息等。

②行程调整及单位/社区/学校的各种问询。由于假期延长和防控隔离的要求,原先的计划被打乱,开工、开学的时间都不得不调整;随着防疫措施的不断严格,单位、社区、学校也需要每日进行情况摸排。

③身边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父母可能经常打扫、消毒,或转发各种消息,孩子嚷嚷着想要出门等。


近日来,以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刺激源不间断地“输入”到我们的大脑中,给我们持续发送着“危险警报”。


二、重大应激源下个体的心身反应系统

我们的心身反应系统是具有自我调适功能的,这个调适功能既体现在维持日常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更体现在当个体面对应激源的时候能够快速做出响应以有助于生存,这时候,我们就会出现各种心身应激反应了。

●首先,所有外界信息都经由“我的想法”这个中央处理器,进入我们的内在系统。

CBT认为,你如何解读外界信息和发生在你身边的情形,你拥有怎样的信念系统,决定了你的情绪、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面对同样的应激源“新冠肺炎疫情”,不同个体的反应在具体表现和程度方面仍然有很大差别。只要看看一个家庭中不同个体的反应,你就能比较好地理解这一点。

比如,同样是在家里自我隔离数日,有些人尚能做好日常生活的安排,认为按照防护要求是可以做到安全的,但是有些人则会忍不住想:我的呼吸好像没有以前顺畅,我肯定感染了。我的家人和我这么亲密,会不会也已经被传染?我的孩子这么小,被传染了就完蛋了!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听天由命┄┄我肯定是运气最不好的那个┄┄


那些会导致我们产生强烈而持续的恐惧、焦虑情绪的想法,几乎都掉进了“高估危险性”、“灾难化结果”“低估个人应对能力”的思维陷阱。这个角度可以解释那些原先就过度敏感、过于担心的人可能会受到此次疫情更大的影响,因为他们的思维特点中可能潜伏着以上三大类陷阱,就更易被负性应激源唤起强烈和持久的反应。

●当上述种种想法出现时,“我的情绪”自然就会随之波动变化。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害怕、恐惧、内疚、担心、无助,甚至愤怒;有的时候我们也会非常感动、感到希望,有满满的正能量。疫情之下的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把情绪看作一支“温度计”,需要像量体温一样来测量我们的情绪,评估这些情绪波动是否过于强烈和过于频繁呢?情绪除了是反应出我们内在的主观状态的“温度计”,能够被我们感受到、觉知到;情绪也是一个“发动机”,会驱使我们做出一系列行为来进行应对。

●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是一对孪生姐妹。

身体反应总是伴着情绪产生,比如焦虑时自然会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此外,机体本身是一个内稳态的平衡,会有自然的波动和起伏,偶尔出现轻微失眠、心慌、出汗、燥热等反应也是正常的。

但是,在疫情之下,“我的身体”反应会因为过度关注而被增强或放大。比如,在情绪下,人们容易用放大镜去寻找身体反应,我刚才咳嗽了一下,我好像头疼了。之前这些信息可能不被注意到,现在被关注被放大了;放大的身体反应进而又会被“我的想法”解读为威胁信号,从而引发更强的焦虑情绪和更明显的身体反应。

●被情绪所驱动的“我的行为”

受情绪的驱使,我们可能出现过度地查看信息、反复测量体温、反复检查口罩、疯狂采购物资;或是回避与家人交流、始终躺在床上等。这些过度行为的功能都是类似的:为了回避太过焦虑或恐惧的情绪。人类个体的行为原本是具有适应功能的,但受到强烈的恐惧担忧等情绪驱使时,会表现的“过度”,反而成为“失功能”的。长远看来,做这些过度的行为不仅不解决你的情绪问题,反而会让你的恐惧害怕等情绪维持和加重。

总之,当遭遇应激源时,我们的想法、情绪、身体和行动会这样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循环;越强烈的应激源,引发的个体心身反应越强烈,带来的震荡越大。

因此,在这个重大的现实性应激源下,我们首先要理解自己心身的种种反应,它们都是因我们的生存系统、自我保护系统被应激源激活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正常反应。其次,我们也需要看到,由于个体的信念系统、认知系统不同,在同样的刺激面前,不同个体的反应形式和强弱程度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在理解和接纳正常范畴内的心身反应的基础上,更需要辨识出自己是否存在“过度”的反应,是否存在那些给我们带来功能紊乱的反应,予以针对性的调整。


本文作者:王建平, 李婉君, 徐慊, 李荔波

王建平 注册督导师(D-06-073)

北京师范大学


来源:zgxlxh 中国心理学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U1ODE2NA==&mid=2649247062&idx=6&sn=037a109bbf3eb113fe0934e04557a17e&chksm=88502fedbf27a6fb8df964abfbb20d4cd80571960220e079e51c561f62e3b178d6d0499b2383#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国心理学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