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焦虑症蔓延,省科协邀请心理专家教你科学提升心理免疫力!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2-09

来源:浙江省科协

石川啄木在《从前的我也很可爱啊》中写道——“我感到一种湿漉漉的/像是吸了水的海绵似的/沉重的心情。”这句话,或许正是我们当前的心情写照:尽管全国各地正紧张有序地努力恢复运作,疫情的发展依然时刻牵动人心。

自疫情爆发以来,各个地区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封锁,浙江也呼吁大家“足不出户”,减少疫情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待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这曾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真到了这么一天,不少人直呼“快被逼疯”!

“宅家焦虑症”到底是什么?真有了焦虑症状应该怎么办?每天反复给自己量体温真的正常吗?别急,浙江省科协邀请了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来给大家支个招。在家宅,也要宅得科学,宅得健康。

微信图片_20200209113257.jpg

是白衣天使也是母亲

她更需要科学的心理支持

前几天,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印发《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指出“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其实在一周前,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就第一时间组建了专家团队,每天9:00-21:00点开通心理服务热线,“我们有将近100位专家,大多是来自专科医院有着心理学背景的医生、老师。”热线开通至今,专家们接了150多通电话,最长的一个电话,赵国秋足足接了70多分钟。

微信图片_20200209113306.jpg

在所有咨询中,有一个电话让他印象深刻,来电话的是一位即将上前线去定点医院工作的护士,请战书也写好了,可一想到年幼的儿子,她还是很担心。一方面是作为医护人员的责任,一方面是作为母亲的责任,夹在中间的她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前阵子,网络上有一句话被刷屏——“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赵国秋说,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跟我们一样,会担心、害怕,这时,他们更加需要科学的心理支持。

在全民抗击疫情的当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应激反应。全身性应激反应包括警觉期、抵抗期、枯竭期三个阶段,那些冲锋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基层防控人员,他们面临长时间的压力,应激反应会更大。越早介入、调节,效果越好,健康的心理也会让身体的防护系统更强健。

夫妻吵架、心悸、夜里睡不着

破病毒,也要破心毒

针对“宅家焦虑症”,赵国秋解释道,人之所以会产生恐慌、焦虑的情绪,是因为对眼前的人和事缺乏把握。目前,疫情还未结束,所以,焦虑情绪才能有有机可乘。特别是不能出门之后,很多人呆在家里就是看电视、刷微信,现在的智能电视、网络平台上铺天盖地都是疫情信息,其间还裹夹着不少负面内容,自然也带来了焦虑。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发展,周边的环境突然改变,日常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这些都会引发人的烦躁情绪。

微信图片_20200209113319.jpg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宅家焦虑症”了呢?赵国秋告诉大家,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否有焦虑或者沮丧的情绪,比如静不下心来、坐立不安,或者看待事物有悲观消极的情绪;另外,心理压力还会引起躯体化反应,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心身反应,比如因为心理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头痛、头晕、胸闷、心慌、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赵国秋曾经接到过这样一个热线电话,来电的男士一月初从武汉出差回来,1月30号打来电话,“其实这个时候,他已经过了隔离期了,但还是觉得自己发烧,去定点医院做了几次检查,结果都没有患病。但他还是老觉得浑身不舒服,头痛、心悸、呼吸困难。”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心身反应,不调整好这类心理问题,除了给自己徒增烦恼,反复的检查也给紧张的医疗资源增加负担。

“宅家焦虑症”引发的其他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专家还常常接到夫妻吵架的电话,“这是因为长时间待在家中,夫妻双方都有烦躁的情绪,这个时候,一点小事都会引发激烈的争吵”;还有因为日夜颠倒、生活规律打乱引发的睡眠障碍,“很多人打电话来说这几天常常失眠、被噩梦惊醒,特别是那些跟武汉有接触史的对象,特别容易有这类心理问题。”

微信图片_20200209113327.jpg

宅在家也能做贡献,没想到宅出了“焦虑症”

别担心,科学招数来了!

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七类精神障碍疾病中,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达到了4.98%,也就是说20个人中就有一位。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只是它算轻症,很多人会忽视。真得了也别紧张,正视它,并用科学打败它。

1、加强心理统筹能力。首先要非常明确地界定,自己跟疫情有没有关系,掌握与疫情相关的必要知识。比如,即便有接触史,隔离14天就没问题了;出门的话,带上口罩、勤洗手、保持人与人的距离超过1米,基本也不会有被感染的风险。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疫情会被控制,正如网上流传的这句话——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2、生活规律,按时三餐,避免昼夜颠倒。不规律的生活很容易引发情绪问题,闲暇之余,可以看一些积极向上、让人愉快的电视电影。

3、保持适量运动。最好每天都能做运动,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每次30-45分钟,运动到微微出汗为宜。现在有很多运动或健身的App,可以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

4、学会跟家人相处。这段特殊时期,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借机多沟通了解。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聊天的主题可以丰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

5、居家隔离的人不能被隔绝。隔离不是隔绝,居家隔离的人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跟外界保持一个通畅的沟通。

6、接受自己。如果你真有“宅家焦虑症”,也不要觉得是自己特有的。很多人都会有这些心理问题,不要否定自己,接受自己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浙江省科协 浙江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