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兵院士:你的科学素养 奠基健康中国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2-07

来源:江苏省老科协

(本文摘录自2020年2月4日《光明日报》)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防疫阻击战的打响,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科学生活与健康素养的重要性。构筑中国健康之路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有力部署与切实推动,也需要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增强科学辨别力,真正承担起“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如何以全民健康观与科学素养的提升托举健康中国?请听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为您解答。








   1.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中,生活方式与行为比重占60% 



记者观察:近日,12位院士联名向社会发出倡议书,共同呼吁:科学认知新发传染病,配合排查、及时就医、做好防护。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战役中,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科学认知同样重要。


1

光明智库: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专门用了一篇三章的篇幅,对“普及健康生活”进行部署,强调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结合此次疫情防控,您认为全民健康素养包括哪些方面?个人的自我防护对促进全民健康有何意义?

2



沈洪兵: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中国居民健康素养主要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方面。从本次疫情防控来看,要有效控制一种新发传染病疫情,居民应具有主动寻求和获取正确的传染病相关知识的能力,并根据所获得的疾病知识和防护技能自我防护、必要时及时就医,从而有效保护自身健康。从区域甚至全国的传染病防控来看,具备较高健康素养的居民越多,传染病疫情防控的效果就越好,危害就越小。当每位居民都具备了某项传染病防控的知识和能力,该传染病就可得到有效控制。推而广之,如果所有居民都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那么距离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目标就不再遥远


从2013年起,我国就提出将健康素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优先策略。2016年,《纲要》更是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定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应对新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亟须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制定应对方案,尽可能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


  2.以科学认知铲除伪科学的“温床




记者观察:观察生活百态,不难看到人们健康观念与行动的转变:牛油果、秋葵等营养食品悄然走红,微信运动激发了健身热情……但以慵懒为常态、以“压力山大”为借口胡吃海塞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盲目追求各种“养生神器”的中老年人生活状态令人担忧。此次疫情中,一些关于健康防护的不实传言披着科学外衣满天飞,令人难辨真假。


1

光明智库:提升民众的科学认知水平至关重要。在党和政府的宣传倡导下,我国民众对生命健康的科学认知有了怎样的提升,还存在哪些不足?

2



沈洪兵: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检测报告(2018)》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成效显著,从2008年的6.48%提高到2018年的17.06%。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运动、养生,主动参加体检和疾病早期筛查。但是,由于健康宣教方式和内容存在偏差,正确的科普知识提供不足,一些伪科学、伪健康知识鱼目混珠,影响了民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尽管整体上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依旧存在城乡、区域、代际等差距,尤其是老人、妇幼、贫困人群对健康知识的获取明显不足。


  3.垃圾分类、勿食野味、保护环境,是对自己的健康投资 



记者观察:2005年,钟南山院士在《抗击SARS实践与新人文精神的思考》一文中强调“公共健康观”:健全社会公共卫生体系,追求“人人享有健康”;在公共卫生领域,主要精力仍要放在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上;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由对生命的普遍关怀,衍生出对自然生态的全民关怀,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1

光明智库:个人的健康生活绝不只关乎自身。对所处社会环境的科学认识、对自然生态的关爱保护、对各类资源的取用有度等,都应是科学生活方式的内在含义。对此,您有何建议?

2



沈洪兵: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们都希望获得健康,获得便利舒适的生活,这无可非议;但我们要意识到,这两者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一方面,便利舒适的生活不一定是健康生活,如开车出行,既不经济,又污染环境,还不利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自己的便利舒适,可能造成他人的不方便、不舒适,如开车出行者多了,行人、骑车人的出行空间就随之减少。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是要刻意摒弃科技发展为生活带来的便利,而是要提高公民的健康意识,尽量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在国家层面,要全方位保护人民健康,用政策引导、规范居民健康行为;对个人而言,应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健康和全方位健康。此外,在对健康的认知上,除了认同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外,也需看到道德健康的重要性。






4.统筹各方力量,将“大健康”蓝图变为现实



记者观察: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我国将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目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1

光明智库:党和国家该如何统筹各方力量,将“大健康”蓝图变为现实?我们该如何拥抱科学生活,筑基健康中国?

2




沈洪兵:

国家层面,党和政府要真正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强战略设计,创建保护人民健康的政策环境,协同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密切合作,建立较为成熟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机制,加强专业规范引导,培育国家、省市层面的健康科普资源库和专家团队。

社会层面,要将健康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强化健康赋权与社区健康促进,使更多居民参与健康干预与宣传教育活动。卫生健康系统相关机构和人员要主动为居民提供健康知识,提升居民防病意识和能力。

民众角度,要树立“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主动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所有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健康环境形成与发展。 

转自:南京医科大学微信公众号


齐心抗疫

与你同在




来源:jsslkx 江苏省老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zOTQzNTMxOQ==&mid=2247484802&idx=1&sn=bcbeb198418a7d4edcc12b3b0deeb0b2&chksm=fac9cddacdbe44cc1ad0b1066f3057f83ca23d7e97f35da71ca4f7337843f3eff0a156ce8e7d&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江苏省老科协 江苏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