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2-20

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刊

作者:潘胡丹,肖瑶,王婉莹,任汝通,梁丽娴,刘良

来源: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 Treatm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From Empirical Practice to Evidence-Based Therapy[J].Engineering,2019,5(5):895–906.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病因不明。现有临床常用药物疗效有限,临床缓解率低。在中国,传统中医药(TCM)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生多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诊治,但这限制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源于传统,高于传统,从中医药这一宝库中发现了许多治疗复杂疾病的创新药物。如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采用中药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医的巨大应用价值。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研究者亦研发了许多有效的中药复方、提取物、有效成分及中药单一化合物产品,应用于临床。从中药复方或中药生物活性成分中提取的中成药(CPM),如正清风痛宁(ZQFTN)缓释片、雷公藤多苷片和白芍总苷胶囊(TGP),被纳入中国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疗效与西药相近,且副作用较小。随着中医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跨学科技术的应用中,中医治疗类风关的科学基础和特点逐渐显现,质量也日益提高。

但是,因缺乏足够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无法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上与国际接轨,限制了其在全球范围推广应用。因此,利用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进行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并开展随机临床试验(RCT)和个性化实效性随机对照试验(PPRCT),对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实践向循证治疗发展意义重大,亦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和全球化推广的重要策略。

一、前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关,R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复杂性疾病,治疗困难,现有药物的治疗效果有限,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类风关的全球患病率约为0.5%~1%,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2~3倍,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不明,可侵及多个组织、器官、系统,引发全身系统性自身免疫症状。另外,类风关复发率高,患者常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防疾病恶化的关键,但高效低毒,且适用于早期治疗的药物尚缺乏。

改善风湿病情药物(DMARD)是治疗类风关的一线药物,已被证实可以阻断疾病恶化、预防骨侵蚀。但该药物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研究表明近三分之一患者因不耐受药物副作用而停止治疗。且在接受改善风湿病情药物治疗的2000万类风关患者中,有700万人未能达到临床缓解。近些年来,生物制剂的发现为类风关患者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但遗憾的是,中国只有不到10%的类风关患者可负担得起生物制剂的昂贵费用,且并非所有使用生物制剂患者的病情均可缓解。

此外,与使用甲氨蝶呤(MTX;30.9%)治疗的患者相比,使用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的患者(40.1%)出现机会性感染的风险更大,患浸润性黑色素瘤的风险亦增加了50%。这些情况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尤其对合并乙肝、丙肝、结核病(TB)、恶性肿瘤、出现严重感染和怀孕的类风关患者,使用生物制剂治疗会很大程度上增加毒性反应风险。因此,对于从事风湿免疫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到更安全、经济有效的抗风湿药物,而中药为创新抗关节炎药物发现提供很多新的思路。

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中医治疗疑难性疾病越来越受欢迎,约有75%的中国人和华裔会选择中医药及其他辅助治疗手段治疗关节炎及肌肉骨骼疾病,但在西方国家,这一比例仍然较低。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进行了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进行转变。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和声誉。通过整合多组学前沿的跨学科技术研究中医药意义重大,促进了中医科学依据和医学价值的发现,亦提升了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认可。

目前,许多中医药的策略和方法被用于类风关的治疗,表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采用传统中药复方对患者进行因人、因时、因地的个体化治疗,可显著缓解对多种改善风湿病情药物耐受的难治性类风关患者的症状。随着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草药的组成和作用机制有了明确的科学含义,使西方科学家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医。

尤为重要的是,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许多化合物在体内外均被证实具有抗炎和抗关节炎的作用,且表现出与已上市的化学药品不同的作用靶点。例如,正清风痛宁(ZQFTN)是临床常见的中成药,含有来自药用植物青风藤(Caulis Sinomenii)中提取的活性单体化学物青藤碱(SIN),其临床疗效好,毒性低,已于20年前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作为类风关的治疗药物,并纳入中国国家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双目录。此外,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提取制成的雷公藤多苷片,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与MTX相近的抗关节炎疗效,与MTX联合使用后疗效增强。

二、发展前景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医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影响力从中国扩展到了世界。但是,要使中医药主流医学所接受,成为国际主流的治疗手段,还必须努力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综合运用中药对类风关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鉴定出具有明确靶点和机制的有效新疗法,并进行符合国际标准的随机临床试验或个性化实效性随机对照试验(图1)。

20200221040116_cf136c.jpg

图1 中医药研究前景:从经验医学循证治疗的转变

注:MALDI-TOF / TOF 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PGC:多孔石墨碳。

(一)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在初次就诊时鉴定就诊断类风关,用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治疗,抑制疾病发展,预防或延缓骨侵蚀。对于病情可能发展得更加严重的患者来说,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最近,人工智能(AI)诊断和预测疾病风险的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例如,研究者已经开发出通过扫描视网膜图像来预测眼部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AI模型。我们假设,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改善,AI诊断将会改善类风关的疗效。此外,已研发出可以从患者病历、症状表现和临床报告中自行分析数据的AI系统,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但是,AI诊断和治疗尚不适合临床使用。该领域的许多研究人员抱怨研究范围还未得到足够的扩展。例如,数据库中没有足够的生物标志物来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因此,研究与创新相结合发现类风关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我们前期研究表明,硫酸化IgG N-聚糖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测和诊断中十分重要。已开发出一种新的TiO2多孔石墨碳(PGC)芯片,用于深度糖组学研究,并首次发现可用于区分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骨关节炎的功能性硫酸化聚糖。有趣的是,异常的IgG半乳糖基化与类风关患者体液免疫反应中失调密切相关,早于疾病发病而出现,提示IgG N-聚糖可能是类风关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即便如此,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定生物标志物仍然不足,有效安全的药物,尤其是用于早期治疗的药物,需求量很大。中药的疗效与改善风湿病情药物相当,且副作用更少,或许能成为是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首选药物。

(二)精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个性化治疗对类风关患者尤其重要。由于类风关的病因错综复杂,仍有约1/3类风关患者治疗无效。近年来,组学技术的发展为类风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和外显子组学等大数据分析,鉴定疾病特异性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等,并进一步指导复杂疾病的药物治疗及中药等复杂药物干预机制研究,意义重大。采用第三代测序仪研究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以及运用自动高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解析蛋白组学等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了解。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中医生通常能够通过多种体征和症状,诊断其病证,个性化开方用药。这种做法仍然是经验主义做法的一个主要部分。因此,将中医理论转化为基于多组学技术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能够在个性化医学框架内建立具有精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及预测性和预防性健康管理的新中医系统。

(三)发现新药

中医药是开发新型靶向抗关节炎药物的重要宝库。使用计算机模拟中药小分子与疾病特异性蛋白质之间的耦合,可以避免研究人员随机选择药物筛选,浪费人力物力。此外,可以利用干细胞技术和3D打印技术获得体外模型,重现疾病进程,有助于发现与类风关发病相关的关键蛋白或靶点。因此,分子对接等计算建模技术可能会提高从中药分子数据库中选择药物的成功率和准确性,这将为药物发现做出重要贡献。

类风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药物作用可能涉及多个靶点和信号通路的多种药理作用,使用不同的有效成分调节这些靶点和信号通路,可能会比使用单一成分更有效。为此,从中药方剂中提取有效成分,开发治疗疾病的新药是一条有意义的途径。此外,识别作用于蛋白质、脂质和氨基酸等多个层次的新型多靶点药物,对于研发类风关药物亦具有重要价值。

(四)大量临床试验的证据

目前,中医生多根据经验治疗类风关,这严重限制了中医药的环球化应用,导致全世界对中医治疗类风关的接受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进行高质量的RCT,开展一系列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建立全新的中医系统,采用循证疗法治疗类风关。另外,应该进行PRRCT,通过高度个性化的临床方案,以此评估中医的有效性。我们还应制定战略计划,确定治疗优先级,可能包括设计标准的多中心大样本RCT和PPRCT,确认其疗效、安全性和不同中成药的使用特点,并在所有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开展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合作。此外,进行临床试验时,应确保含有具有质量标志的中药复方的制剂的质量控制。

总而言之,中药是研究人员的宝库,将中药的使用从经验实践转变为循证治疗是该领域临床研究人员最关键的任务。这些研究将为今后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改编原文:

Hu-Dan Pan, Yao Xiao, Wan-Ying Wang, Ru-Tong Ren, Elaine Lai-Han Leung, Liang Li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 Treatm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From Empirical Practice to Evidence-Based Therapy. Engineering, 2019, 5(5): 895–906.

来源:CAE-Engineering 中国工程院院刊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UwNjU3NQ==&mid=2651032127&idx=4&sn=900a3439de1b7496757a7db0e6c940ad&chksm=84dba5dfb3ac2cc9a70bef496c87686a6b8e426ebdf3d364e51b9722fbfbc20c9f4bed867d44&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药 药品 中医 类风湿 类风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