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召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7-22

      本届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的主题是“地球物理技术与震动灾害预警研究”。      近年来煤矿灾难与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次会议就是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观点的讨论,展开争鸣,提出一些相关的具体问题和建议,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为震动灾害预警提供可能的解决办法。      会议于2010年6月3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举行,34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包括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中国工程院许绍燮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曲克信教授,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大代表沈梦培教授以及高建国教授、尹祥础教授、冯锐教授、许忠淮教授、王谦身教授、郭有光教授、陈斯文教授、刘宝诚教授、陆其鹄教授、孙进忠教授等,还有1976年唐山地震时期的中国地震局负责人之一査志元,热心地震预报工作的专家夏雅琴、何淑韻、汪纬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主任苏枫等。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陆其鹄教授主持。有些因故未能到会的专家还用短信、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发表了意见。      尹祥础教授介绍了用加卸载响应比预报地震的方法。若弹性介质受力加载和卸载的过程是可逆的,则加载响应和卸载响应相同(弹性变形可以恢复)。如果介质受到损伤,则加载响应和卸载响应就会出现差异,损伤越厉害,差异越大。尹祥础将这种思想应用于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夏雅琴老师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工作。该研究所成立于1976年,现有13种地震预报观测手段和方法。他们认为,在大地震发生前,次声、地应力、电离层异常、微震等地球物理现象会发生变化,某些动物也有异常反应,这些异常现象可以预示大地震的发生,但是对于地震发生的准确地点难以确定。      高建国教授谈到,2004年印尼地震前观测到了次声波信息,而且大震前观测到的红外线也有异常。会上高建国教授还赠送了他们主编的《灾害预测方法集成》一书。      李世愚教授认为,岩体内部存在着各种频率的共振腔,有些共振腔的共振频率很低,一经激发就可能产生次声波。在谈到矿山震害时,李世愚教授认为,三分量振动检测是必要的,只用单分量振动数据许多分析工作无法开展。他还认为,现在许多煤矿用的瓦斯浓度检测设备也有些不足,瓦斯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这些设备就无法分辨了。      许绍燮院士指出,观测资料及其信息提取非常重要。同一份观测资料,若信息提取的方式不恰当,会得出虚假的信息;同一个现象,观测时的数据采集方式不恰当也会得出虚假的信息。地震预报必须重视这个问题。首先要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其次要确保信息提取的可靠,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査志元老师回顾了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历史情况。他认为,地震预报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还是应该坚持做。海城、松潘地震预报比较成功,后来不提地震预报,而是注重防震减灾,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削弱。会上他向与会同志赠送了他写的《坚定信念,以人为本,走前兆预报地震之路》一书。      陆其鹄教授展示了煤矿记录到的微振破裂(声发射)波形,所记录到的微破裂相当于2~1级地震,震源距离测点有数十米,卓越频率为200多Hz。他介绍说,唐山大震后,在北京西山也记录到过唐山的极微震。      郭有光教授说,绝对重力场年年都在变,变化幅度为十几个微伽。一年内各个季节的重力值也有变化,变化幅度也能差十几个微伽,与地下水位的四季变化规律相似,冬季低、夏季高。他认为,考察重力梯度的变化更有应用价值。吴琼博士具体介绍了重力测量的原理和重力梯度仪。      曲克信教授再次提出当前对于地震要进行综合预报,各种物理现象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要从复杂现象探索总结本质的东西。
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涉及到了以下问题:      (一)关于地震预报      部分与会代表认为地震预报是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事,很难。认为国外一些专家所持有的地震不可预报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代表们认为,地震预报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地震预报关系人的生命,一定要坚持。      还有代表认为,地震预报不容易解决,还是在抗震建筑方面下功夫为好。沈梦培教授就认为,一定要重视建筑减灾,会上他分发了他在北京市人大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议案以及北京人大对他的建议的处理报告。      有些代表认为,现在有一种提法——“地震预报术”——很值得深思。这样的提法中的“术”是什么?是艺术?是法术?还是骗术?发言者认为,这种提法很不妥当,地震预报是科学问题,是需要下大功夫去攻克的科学难题。      有人认为,地震预报应该积极去做,但先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      地震预报确实很难,但是必须啃这个硬骨头。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不能只限于口头上,应该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地震预报问题应该由中国率先突破,有几条理由:其一,我们国家有数以万计的地震专业人员,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其二,这支队伍是有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的;其三,我们国家从邢台地震周总理到地震现场,几十年来国家领导人对地震灾害都十分关心。国家为了抢救受难者不惜任何代价,对地震工作很支持;其四,我们也已经有过一些成功预报的经验。      部分会议代表提出了地震预报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针对性的建议:      1.当前地震预报工作没有主帅,没有攻关的目标和工作步骤,于是也就无法检查工作究竟做的怎样。地震部门必须要有主持地震预报工作的主帅。      2.投入直接从事预报的人力和财力都太少,做基础研究也要有地震预报这根弦,要和地震预报挂钩。科研立项时应该明确此项研究对地震预报的作用,结题时也要检查项目研究对地震预报的贡献。      3.地震预报工作要有正常、健康的学术争鸣气氛。许忠淮教授表示,对有些预报他是不认可的。他认为,在机理不清楚的情况下,至少得有点统计的概念,在统计上要有一定的置信度。一个台站、一条曲线异常、一只狗的震前反应,就作为预报依据,是很难有说服力的。许忠淮教授认为,矿山灾害预警相对讲比地震预报可能会先走一步。      滕吉文院士强调,地震预报必须要有科学严谨性,应该认真清理一些预报方法。这种清理工作已经做过多次,但至今仍然是各说各的。      冯锐教授也认为,有些观测手段明知是无效的,但还是在用,形成一堆数字垃圾。冯锐教授认为,浅层水位观测根本没有意义,要观测深层水位变化。他同时提出,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沟通作用。      (二)防震减灾问题的核心      有代表认为,防震减灾的核心是要加强地震预报工作,理由是:防震减灾三项任务包括预报、建筑物抗震和震后救援。关于建筑物抗震,地震研究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准确提供抗震烈度,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预报问题。至于抗震设计,许多部门都在做,也都能够做。至于震后救援,主要依靠力量是军队和地方政府。某地大震后,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还会不会有更大的地震”、“还会再有多大的地震”。地震部门参与震后救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问题上,这也是别人难以替代的,也是老百姓最为需要的,这本身就是短临预报问题。可见,防震减灾三项任务都离不开地震预报,所以说,地震预报是核心。      地震预报还是应该两条腿走路——专群相结合。有的代表认为,地震发生规律的地区特殊性是明显的,尤其在短临预报方面,更应加强群测群防工作。专业队伍要帮助、指导群测群防工作,提高群测群防的水平。国内多次大震都有一些地方或单位采取了措施,从而减少了人员伤亡。临震信息是有的,问题在于识别。所以,有的代表认为,地市级地震局(办)和所在地的专业地震台站最好合并,行政上由地方政府领导,业务上由上级地震部门领导。地方政府也应有相应的经费支持。      (三)关于矿山灾害预警      部分代表认为,矿山,尤其是煤矿,开展震动监测是必要的。因为,一些大矿难的致灾能量并非来自于开采活动,开采活动往往只是一个诱因,开采活动诱发了煤岩体内部已经积累的能量的释放。因此,还是要了解煤岩体内部的应力变化情况。目前要了解煤岩体内部的应力变化,还只有靠大大小小的破裂震动产生的弹性波,其他种种监测手段都只能得到观测点及其附近局部的一些信息。      会议讨论发言踊跃,也有互相提问和争论,会议的争鸣气氛较浓。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基本上是成功的,有关讨论还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会的网络平台继续开展深入的讨论,可以将讨论写成书面发言发至专委会信箱:cgtsc@126.com,我们再将讨论稿上挂到专委会网站(http://www.cgtsc.com)。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2010年6月3日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原文链接:http://115.29.6.223/drupal/?q=node/145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时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