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时代脉搏,全面推进疼痛学科发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1-12

来源: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Grasp the pulse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ain discipline in an all⁃round way 

紧握时代脉搏,全面推进疼痛学科发展

///

刘延青 马柯 刘堂华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疼痛科,北京 100070;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上海 200092;

3.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同济医院疼痛科,宜宾644000

通信作者:刘延青,Email:lyqttyy@126.com


Grasp the pulse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ain discipline in an all⁃round way 

Liu Yanqing1, Ma Ke2, Liu Tanghua3

 

1.Department of Algolog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70, China;

2.Department of Algology, Xin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92, China; 

3.Department of Algology, Sichuan Province Yibin City Lizhuang Tongji Hospital,Yibin 644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Yanqing, Email: lyqttyy@126.com



【摘要】 当前,疼痛科作为防治慢性疼痛病的主力军,在临床防治慢性疼痛病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站在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线。疼痛科必须在科学技术急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夯实基础,发展壮大,抓住契机,迎接挑战。疼痛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巩固,学科知识体系的继续完善,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疼痛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与国际疼痛医学前沿的接轨等,都会大力推进疼痛学科的健康发展。展望未来,我国疼痛学科的发展前景可观。


【关键词】 疼痛学;政府政策;卫生服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1184)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20.01.003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在中华医学会理事会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党建强会的办会方针,不忘建会初心,牢记学科使命。始终如一地遵循中华医学会倡导的“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学科建设”的宗旨,彰显了疼痛学分会创新发展学科的正能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疼痛学分会将以学科发展的优异成绩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当前,疼痛科作为防治慢性疼痛病的主力军,在临床防治慢性疼痛病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所以,我们疼痛科的全国同道们,必须有使命感、责任感,要勇于担当,不负使命,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一、疼痛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2007 年7 月16 日,原国家卫生部发出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临床一级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发(2007)227 号],中国疼痛学科由此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疼痛科的建立,是中国疼痛学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疼痛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在激烈的学科竞争中站稳脚跟是疼痛科面临的重大问题。疼痛学科是一个新的领域,有其独特的发展内涵和发展策略。疼痛科成立以来,疼痛科医师中高级职称考试正式进入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统一考试目录。同时,疼痛学分会组织专家完成了全国医疗服务价格规范疼痛科项目的论证。这些举措是疼痛科建设发展之根本,也是保证疼痛科临床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回顾疼痛科建立12 年以来的历程,中国疼痛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2]。目前疼痛科的专家多次在重要场合呼吁加快疼痛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建立[3],将疼痛科同道的呼声传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了积极反馈。2016 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疼痛科一级临床科室的职能和服务能力,界定了疼痛科的疑难病症与常见疾病,确定了疼痛科的关键技术和常规技术,强化了疼痛科以诊断与治疗慢性疼痛为主的服务职能。疼痛学分会也相应制定了《三级医院疼痛科设置标准》、《二级医院疼痛科设置标准》等文件,促进了全国各省市、各级别医院疼痛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疼痛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科,涉及疾病种类繁多。为了加强疼痛学科建设和规范疼痛科诊疗行为,近年来,疼痛学分会先后发布了十多部专家共识[4⁃5],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脊柱源性疼痛、退行性膝骨关节疼痛、癌性疼痛以及疼痛药物应用等多个领域,为广大疼痛科从业人员提供了权威理论支持[6⁃7]。2018 年,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组织各学组专家完成了《中国疼痛病学诊疗规范》[8]的编写工作,涵盖了疼痛科涉及的225 种疾病,为疼痛科医护人员提供了临床诊疗指南和规范,为疼痛学科的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疼痛学科发展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疼痛科的治疗技术、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局部注射和简单理疗,不断发展成药物、理疗、微创介入治疗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治疗模式[9]。随着疼痛科关键技术的明确和界定,针对疼痛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断引入国际先进的治疗手段和理念[10⁃11]。12年来,射频[12]、医用臭氧、低温等离子、低能量激光、影像引导下可视化治疗技术、内镜技术、3D打印技术、神经调控技术、冲击波等技术不断进入疼痛科,提高了慢性疼痛病的诊疗效果[13]。同时,越来越多的疼痛科开展脊髓电刺激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对难治性癌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为了达到对疼痛病“早发现、早治疗、早痊愈”的治疗效果,同时响应国际疼痛学会提出的“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力”的口号,疼痛学分会开展了一系列的疼痛宣传工作,包括开展疼痛疾病的义诊以及举办临床疼痛知识的讲座等,加强了广大群众对疼痛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按照疼痛学分会的“夯实基层疼痛科医疗、全面推进疼痛科建设”的整体规划,近年来分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疼痛专科联盟和医联体,加快了优势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实地帮扶、建立远程会诊等方式,增强了基层医院疼痛科的诊疗水平。回顾过去,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和疼痛学分会历届委员会的努力下,疼痛学科发展硕果累累;展望未来,疼痛学科必须在科技急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夯实基础,发展壮大,抓住契机,迎接挑战。疼痛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巩固,学科知识体系的继续完善,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疼痛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14],加强与国际疼痛医学前沿的接轨等[15],都会大力推进疼痛学科的健康发展。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聂会勇,张丹丹,王锁良,等“.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的疼痛科全科医生培养[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2):197⁃199.DOI:10.13555/j.cnki.c.m.e.2019.02.005.

[2]韩济生.我国疼痛医学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37):2595⁃2596.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2.37.002.

[3]刘延青,吕岩.我国建立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疼痛病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8,14(4):241⁃242.DOI:10.3760/cma.j.issn.1672⁃9633.2018.04.001.

[4]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退变性神经根疼痛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15):1133⁃1137.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15.003.

[5]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复方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38):3060⁃3063.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8.38.003.

[6]MaK,ZhuangZG,WangL,etal.TheChinese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ain(CASP):consensusontheassessmentandmanagementofchronicnonspecificlowbackpain[J].PainResManag,2019,2019:8957847.DOI:10.1155/2019/8957847

[7]PengB,BogdukN,DePalmaMJ,etal.ChronicSpinalPain: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Treatment[J].PainResManag,2019,2019:1729059.DOI:10.1155/2019/1729059.

[8]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疼痛病学诊疗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9]金建慧,刘延青.慢性非癌痛的药物治疗新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14,23(14):1643⁃1646.

[10]吕岩,程建国,樊碧发,等.ICD⁃11慢性疼痛分类中文编译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11):801⁃805.DOI:10.3969/j.issn.1006⁃9852.2018.11.001.

[11]靳天,纪运,马柯.氨酚氢可酮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18,10(27):1149⁃1152.

[12]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45):3547⁃3553.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45.004.

[13]刘延青.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6):611⁃614.

[14]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骨代谢异常相关疼痛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1):15⁃21.

[15]ZhouLJ,PengJ,XuYN,etal.Microgliaareindispensableforsynapticplasticityinthespinaldorsalhornandchronicpain[J].CellRep,2019,27(13):3844⁃3859.DOI:10.1016/j.celrep.2019.05.087.


(收稿日期:2019⁃11⁃29)

(本文编辑:张媛)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2020 年1 月7 日第 100 卷第1 期 Natl Med J China,January 7, 2020, Vol. 100, No. 1



来源:cma-ttxfh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MDU4NDUwNw==&mid=2247483903&idx=1&sn=0bbc637ec6466061afef832317fa6f23&chksm=f901f22bce767b3d2f45dcc157b2bf6b05a6f720abb8a88417e6286d3d830753b0d92e1511d1&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华医学会 疼痛科 刘延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