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克服疫情促进行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2-29

一、背景分析

2019年12月以来,新冠病毒肺炎在武汉出现,2020年1月开始迅速扩散并向外传播。为控制传染,武汉市在1月23日宣布封城,全国各省市也先后采取严格防控措施。现在看来,防控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开始下降,病毒传染得到控制。但是,疫情的扩散和防控也让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数万人(包括数千名医护人员)感染,全国各地超过二万医护人员和巨额的物资支援,社会服务业受冲击,生产企业难以复工,几亿人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等等。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一度遭遇极大被动,部分原因包括:对新型病毒的特性缺乏认识;对新型病毒的防治缺乏经验,病毒检测技术滞后导致很多病例不能及时确诊;疫情扩散在社会上带来了恐慌,造成医疗挤兑,加剧交叉感染。

二、技术助力疫情防控和生产的建议

病毒检测分析和疾病诊疗过程中,生物医药技术发挥了核心作用。以医疗机器人、影像分析、大数据分析、智能红外测温和面部识别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撑。

受疫情持续的影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尤其是生产企业复工面临员工返岗困难、病毒感染风险等障碍。为此,提出几点建议如下:

1)病毒感染检测方面,CT影像分析技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自动影像分析可辅助提高核酸检测效率。

2)员工返岗方面,关键是保障交通途中的病毒感染防护安全。除了一般的防护措施(戴口罩、测温、人流拉开距离等),智能红外测温和面部识别、口罩检测等自动识别技术有助于提高安全检查的效率,保障流动的有序平稳。

3)生产和办公中,员工管理采用自动测温、面部识别、口罩检测、空间距离检测、行为检测等技术对工作行为规范进行自动监控,减小病毒传染风险。

4)生产管理方面,提高物流、人员和资源管理、工作调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三、未来产业发展创新的建议

面向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针对目前科技创新对社会和产业支撑不足的情况,提出几件建议:

1)改革科研评价体系。论文导向的研究对满足社会应用需求的不足日益凸显,需要更加强化面向科学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的成果评价体系。

2)推进高新技术应用。为推动高新技术转化为产业,技术研究者要着力将高大上的技术转化为实用易用的产品,降低技术应用的门槛。

3)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科研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提升各行业产业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将发挥关键作用,然而人才缺口大、技术不够接地气等不利于创新和应用,要大力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科研创新和应用落地。

4)加强产业化人才培养和激励。产学研合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和产业之间仍然脱节,要加强产业化人才培养,并对技术转化工作制定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

5)提高社会平均教育水平。社会上大量劳动力处于低端产业或职位,需提升劳动力知识水平,尤其是提升高中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比例,从而提高社会就业的整体职业层次。

作者:

刘成林

CAAI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IEEE/IAPR/CAAI Fellow

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北京市 行业建议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