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举办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7-22

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举办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于2016年7月22-25日在兰州西北宾馆举办“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本次会议以“绿色•精密•智能热处理”为主题,助力中国制造,活动以大会报告和专题论坛等多种形式,交流热处理、表层改性技术及相关领域最新进展。

 

 


    本次活动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主办,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材料热处理与表面工程分会、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材料热处理学报》编辑部、《金属热处理》杂志社协办,并得到了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甘肃省科学院、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工业学院、兰州兰石铸锻有限责任公司、兰州真空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兰州联合铸造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热处理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赵振业研究员,兰州理工大学校长夏天东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齐华研究员,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闫鹏勋教授,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雪岩院长,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石玗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主任委员易光研究员,热处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徐跃明、李儒冠、程晓农、顾剑锋、吴玉程,分会老领导、老委员,兄弟学会负责人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热处理专业学者及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参加了会议。
    7月23日上午8点30分,会议在西北宾馆迎宾楼多功能厅召开。会议开幕式由热处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张冠军主持。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儒冠向全体代表宣读了周玉主任委员发来的大会致辞。随后,兰州理工大学校长夏天东教授致辞。
    为落实“中国热处理与表层改性技术路线图”,推动热处理行业创新发展,热处理分会结合路线图提出的发展方向,通过企业申报、专家评审,评选出“热处理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同时为提高热处理质量控制水平,贯彻“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国家标准,联合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选出《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国家标准首批通过认证企业。开幕式上对通过评审和认证的企业举行了授牌仪式。
    上午9时大会报告正式开始。热处理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赵振业研究员为代表们做《抗疲劳制造与中国梦》的报告。他深入浅出,诙谐生动的指出“疲劳是机械装备的天敌,机械制造技术的三代发展其实是一部与疲劳抗争的历史。“成形”制造与表面高应力集中孪生,导致关键构件疲劳强度和寿命损失殆尽,成为关键构件和机械装备寿命短、可靠性差、结构重等三大问题的原因,拖累中国处于中低端制造和竞争弱势,至今未能升级转型。抗疲劳制造消除了应力集中,引领了设计技术更新,带动材料走上极限性能和高纯净化发展,关键构件可实现极限寿命、极限可靠性、极限减重,与相比疲劳寿命提高了100倍以上,使中国可能成为一个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高端机械装备的制造强国。”
    兰州理工大学校长夏天东教授做《铝及铝合金细化、变质合金及其应用》的报告,详细为代表们介绍了其团队在Al-Ti-C合金研究及产业化方面做出的成绩。其团队采用的中间合金技术,不需要复杂的真空环境,在铝熔体中一步完成高Ti含量母合金的合成和稀释过程,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的特点。近年来,通过在制备过程中添加稀土元素或稀土氧化物以改善石墨与熔体的润湿性,促进TiC的合成反应,制备出了性能更加优异的新型的Al-Ti-C-RE中间合金细化剂,不仅对工业纯铝具有优异的晶粒细化效果,而且对亚共晶铝硅合金也具有良好的细化和变质作用。
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闫鹏勋教授的报告《金属纳米粉体新材料的产业化》为代表介绍了真正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金属纳米粉体的NP系列生产技术及其产业化现状。此技术历经18年自主研发而成,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产量高,原材料利用率高,能够连续生产,过程绿色环保,所生产的金属纳米粉体纯度高、粒度小、呈单一球形、形状规则、粒度均匀、表面光洁,综合性能优异。采用的特殊钝化处理技术,既避免了接触空气发生自燃、爆炸的危险,又便于运输和客户使用,并能保持其优异的性能。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业炉总干事、北京科技大学苍大强教授的报告《金属热处理过程中“热”科技的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和课题》针对热处理技术中,对金属材料的“处理”开展的多,对“热”的技术介绍和开发相对较少的“重冷轻热”现象,突出介绍了金属热处理技术中的“热”科技及其与节能环保的关系。应对现在在热处理的“热“技术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介绍了国内外热处理新技术动向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步需要研究开发的新课题,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热处理的“热”技术水平和材料热处理的质量。
    热处理分会副理事长、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吴玉程教授在报告《面向等离子第一壁钨基材料的研究进展》中通过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使用要求、钨基材料研究现状和趋势、液相法钨基复合粉体批量化制备技术、钨基材料大塑性变形技术、钨基材料辐照损伤行为等五个方面,对可作为未来聚变堆用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高性能钨基材料制备技术及性能优化等问题与代表进行了交流。
    热处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平教授(刘新宽代)在报告《高性能铜合金的热处理及其加工技术》中为代表详尽地阐述了研究和开发高性能铜合金的基本原理、热处理方法以及加工技术,对比分析了当前制备高强高导铜合金的技术特点,展望了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当前制备高强高导铜合金的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分别进行讨论和比较。
    长江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贾德昌教授做了《SiBCN系亚稳陶瓷材料的组织结构演化行为与机理》的报告,探讨了密度低、组织结构独特、高温性能优异,在高温结构和多功能防热领域极具应用潜力的SiBCN系陶瓷材料在烧结过程中微观组织结构的演化行为规律,并揭示其演化机理。
    热处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大连交通大学副校长任瑞铭教授(陈春焕代)的报告《轮轨材料运行过程中的组织演化研究》通过对运行的U71Mn钢轨和ER8C动车组车轮踏面和轮缘的组织特征研究,以及实验室摩擦磨损试验,分析了马氏体白层和塑性变形白层的组织特征和形成过程,与代表探讨了我国轮轨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因地质和气候环境差异大,行车密度高导致的日益突出的摩擦磨损和接触疲劳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些报告高屋建瓴,报道了该领域的当前发展水平,也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7月24日会议安排了热处理工程教育论坛、有色金属材料及再利用专题论坛、关键零部件热处理专题论坛、表面沉积技术专题论坛、绿色热处理设备认证研讨会在各分会场同时展开。会议收到论文145篇,会前出版了论文集,经遴选产生的67位论文作者分别作了论文宣讲。本次活动周学术论文数量和参会代表数量方面较往届有所突破,学术交流、技术参观和产品展示融为一体,为行业同仁搭建了产学研合作金桥,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发展机会。会议期间还评选了优秀青年论文,上海交通大学李传维等17名青年学生和热处理技术人员获奖。

    7月25日,全体与会人员前往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兰州真空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加深了对热处理绿色化精密化智能化生产的交流。
    “中国热处理活动周”自2002年8月在大连首次召开以来,已经举办了10届,极大促进了热处理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热处理事业的发展,并快速成长为的中国热处理及表面工程领域的年度盛会之一。本次会议为热处理领域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对他们认清行业现状、了解行业动态、把握最新研究方向具有重要作用。经过会议交流,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为今后的科研进展与项目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热处理分会)
 

 

来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mes.org/News/Dynamics/2017214/1487056239056_1.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