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通知(第三轮)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7-22

本轮通知有重要信息更新

一、会议背景

建基于西方现代科学的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其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浓重的西学色彩。然而,心理学的多元发展显然不能局限于欧美学者的贡献,更要发挥东方学者的智慧。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文化特性的重视与借鉴,尤其是将浸润于东方文化背景之民众的心理与行为融入心理学知识体系,这是心理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为了促进世界各地区华人心理学家的交流与联系,搭建推动华人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推动和发展华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提升华人心理学家发展的影响力,台湾大学心理学系于1995年举办了首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此后,会议陆续在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等地轮流举行,已成功举办了9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不仅在华人心理学界树立了较高声望,更在国际心理学界产生良好影响。

第十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即将在中国哈尔滨召开。本届研讨会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黑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学会协办。这将是全球华人心理学家的又一次盛会!

我们诚挚邀请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心理学工作者,或致力于华人心理学研究的国外学者共襄盛会!

二、会议主题

全球化时代的心理学:华人心理学家的探索与贡献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2017916日——918

黑龙江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四、组织指导委员会(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康萤仪、许燕、杨宜音、叶光辉、岳晓东、赵志裕、郑伯埙、朱瑞玲

五、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内地学者:白学军、陈   红、樊富珉、傅  宏、傅小兰、郭春彦、郭秀艳

          高湘萍、侯玉波、胡竹菁、李  红、李   丹、刘  力、罗跃嘉

          罗照盛、龙立荣、庞维国、彭泗清、孙健敏、石文典、吴艳红 

             燕、杨玉芳、杨宜音、叶浩生、佐    斌、张建新、周晓虹

          周晓林、周永迪

台湾学者:陈学志、林美珠、林以正、许文耀、王丛桂、王思峰、郑伯埙

          吴宗祐、杨中芳、叶光辉、朱瑞玲

香港学者:陈烜之、陈晓华、樊景立、侯杰泰、康萤仪、伍锡洪、岳晓东、

          张妙清、赵志裕

澳门学者:张  

新加坡学者:郑纪莹

欧美澳学者:刘豁夫、李  

六、主旨演讲嘉宾

  本次大会邀请杨中芳、赵志裕、翟学伟、葛岩、郭永玉、李维伦、刘豁夫、张侃等知名华人心理学家参会并做主旨演讲。

杨中芳
  本土心理学家,华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会董事长。曾任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复办首任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还先后任教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洛杉矶南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和阳明大学以及香港大学。杨中芳教授多年来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工作,特别是致力于研究中国人的自我及人际关系。至今已出版《如何研究中国人》、《如何理解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情感及信任》等代表性著作和论文数十篇。近年,她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赵志裕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卓敏教授,《文化心理学前沿》(牛津)与《文化心理学先驱》(牛津)两大丛书的创刊编辑。曾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心理学主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兼研究院主任、文化研究所所长及亚洲消费心理研究所研究总监。赵志裕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文化规范(Normology),创造力与创新性,文化混搭和文化会聚心理学,全球化,群际关系和文化动力学,并在这些领域内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翟学伟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社会理论学报》
(香港)、《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中国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翟学伟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本土性分析框架、概念、模式与观点。代表作有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翟学伟作品集,包括《中国人的关系原理》(2011年版)、《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二版)》(2013年版)、《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2011年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受到中国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与传播学界的广泛重视。
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人文与艺术研究院社会认知与决策实验室主任,媒体与设计学院、凯原法学院,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与创意产业学院双聘教授。葛岩教授的学术兴趣为使用认知科学范式从事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代表性研究包括《Dragon能否表示龙: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实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8);《善行的边界:社会与市场规范冲突中的公益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12);《母鸡的长相是否重要:艺术家不良品行信息传播对作品判断的影响》 (文艺研究,2013);《认知流畅度对司法裁判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4);《国家、地区媒体形象的数据挖掘: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视角》(学术月刊,2015) 等。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所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1984)、心理学硕士(1991,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2000)。曾任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后(20002003),美国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ITP)访问学者(19981999),英国University of Leicester心理学院访问教授(20092010)。兼任教育部高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Research (西班牙)、《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心理研究》、《社区心理学研究》等期刊编委。如下领域的研究在学界产生了影响:人本心理学及其当代发展的理论诠释,人格理论和实证研究知识体系的整合性建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及其现代化背景下的人格与价值观问题,特别是社会阶层视角下的公平研究等与社会治理相关的现实问题研究受到学界关注。

李维伦

台湾东华大学咨商与临床心理学系教授。美国杜肯大学(Duquesne University)临床心理学博士。另外也担任台湾存在催眠治疗学会理事长、台湾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以及华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会董事。师承台湾人文科学心理学(Human science psychology)的先行者余德慧先生,李维伦教授关注台湾本土心理疗愈现象,聚焦于心理治疗的疗愈历程与作用,从而发展出“伦理照顾”(ethical care)的心理治疗理论,并建构了存在催眠治疗(existential hypnotherapy)的心理治疗模式,是有别于西方心理学视野但具有普遍人性意涵的心理学见解。研究兴趣为:心理治疗与现象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本土化、心理学的知识论。相关论文著作有:《华人本土心理学的文化主体策略》(2016)、《从实证心理学到实践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的本土化知识之道》(2016)、《柔适照顾的时间与空间:余德慧教授的最后追索》(2015)、《反思临床心理学训练:探究美国“科学家实务者”模式与专业能力学习的本质》(2011)。译作有《现象学十四讲》(台北:心灵工坊,2004)等。

刘豁夫

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心理学院教授院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工作。19942014年,任教于新西兰维多利亚惠灵顿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并担任应用跨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曾任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及其旗舰期刊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的主编。刘博士的研究兴趣跨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他的学术专长历史的社会表征及其与认同、偏见与国际关系,近年来更致力于使用亚洲的认识论来发展行动研究,以此避免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的冲突,并使当地社会受益。刘博士发表论文180篇,总被引用数超过6000次(在谷歌学术的H指数=44目前领导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数字影响(互联网和大众媒体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历史的社会表征认同,和亚太地区的社会变革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博士,曾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执委、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因学会理事长等职,200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次。主要研究领域为工程心理学。围绕“人的能力结构及度量”这一心理学核心科学问题,长期致力于研究工程心理学领域中关键问题——高负荷工作岗位上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相容性、脑力负荷、情境意识、能力维度等几个方面获得了新的结果,并在飞行员、航天员、空中交通管制员、潜艇乘员、驾驶员的作业能力选拔系统研制和实际应用中验证了这些重要发现。此外,将能力结构与度量的研究推广到国民重要心理特征数据库的建设,推动了能力研究在全国的发展;将能力研究拓展到极端应激条件,服务于灾后心理援助和中国灾害心理学研究。

七、会议日程(暂定)

日期

时间

内容

915

星期五

全天

报到

916

星期六

 

 

上午

 

 

 

一、开幕式  

二、主旨演讲

1.  侃:巴比伦塔顶上的彩虹 

2.赵志裕:文化,自我评价与教学实践

下午

 

三、主旨演讲

1.李维伦:人文实践作为本土心理学的路线

2.郭永玉:社会阶层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四、特邀论坛+专题论坛

晚上

五、参观哈工程校史馆和船舶博物馆

917

星期日

上午

一、主旨演讲

1.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研究的过去与未来:一个老本土的自述

2.翟学伟:从关系向度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二、特邀论坛+专题论坛

下午

三、特邀论坛+专题论坛

晚上

四、参观哈工程校史馆和船舶博物馆

918

星期一

上午

一、主旨演讲

1.  岩:心理学与数据挖掘——在文本中发现认知图式

2.刘豁夫: 主题待定

二、闭幕式

下午

离会

 

 

 

 

 

 

 

 

 

 

 

 

 

 

 

 

 

 

 

 

 

 

 

 

 

 

 

 

 

 

 

 

 

 

 

 

 

 

 

 

 

 

 

 

 

 

 

 

 

八、论文提交
  本次会议研讨覆盖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以及心理测量与统计方法等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①截止日期:2017731日。
   
②提交方式:论文电子版发至 hrxlx1@163.com邮箱。邮件名称应为“作者姓名+论文全文”或“作者姓名+论文摘要”。
   
③论文要求:参会论文须是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报告的原创性文章。每位参会者只能以第一作者身份提交1篇论文或摘要(中英文均可)。论文要求1.2万字以内,摘要要求500-800字。论文或摘要需用Microsoft Word文档编辑(中文:宋体五号;英文: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单倍行距,全文注释采用美国心理学会APA格式),并注明论文题目、3-5个关键词、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电子邮箱等信息。

九、论文评奖(华人心理学研究·新秀奖)

参评条件:
①参会者年龄在40周岁(含)以下。
②参会者提交论文全文。
③参会者在规定时间内注册缴费,并现场报到。

十、专题论坛

    本次大会设有主旨演讲、特邀论坛、专题论坛等多种交流形式。会议鼓励学者个人或单位组织专题论坛,提交申请经大会审批后即可开设。论坛以120 分钟为一个时间单元,每个时间单元可设立约 5 位报告人。根据需要可申请两个及以上的时间单元。

特邀专题论坛可保证优先安排场次,论坛主持人及报告人于报名时均可享有减低注册费(按照教师最低标准收费)之礼遇,请论坛主持人及报告人务必上网报名。

专题论坛申请时间截止到: 2017 7 31 日 (需提供论坛主题及简介、 主持人、报告人、报告题目及摘要)。申请方式: 填写专题论坛申请表(见后附件),发送至会务邮箱hrxlx2@163.com

目前已提交申请的论坛发起人与主题包括:(按报名顺序排列)

1、杨中芳、林以正、韦庆旺:中庸对自我与他者的建构

2、叶光辉:高龄社会的挑战与转化

3、岳晓东: 自我的健康发展:香港学者的研究与思考

4、许燕:人格心理学研究

5、王俊秀: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心态研究

6、吴莹:社会群体与身份认同

7、张景焕:中国文化下的创造力研究

8、辛自强:宏观经济背景下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经济心理学的邀约

9、林升栋:华人传播心理学研究

10、汪凤炎:思维与智慧

11、何凌南:大数据网络心理学

12、赵玉芳:民族心理与认知

13、寇彧、张庆鹏:文化心理与华人生活世界

14、彭泗清:全球化时代的华人消费心理与行为

15、吴艳红:文化自我的实验研究

16、林丹华: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

17、祝卓宏:正念、内观与心理健康

18、林耀盛:回归生活世界的人文科学心理学:论述与实践

19、吴宗祐:组织中的建言:前因与结果

20、姜定宇、周丽芳、郑伯埙:交响乐中的古筝悠扬:华人领导风格研究的前景与挑战

21、叶怡玉、汪曼颖:老年认知

22、孙晓敏:亲社会与贪婪:根源、形成机制及干预

23、王立菲:军事心理研究

24、蒋奖:当代社会的亲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25、吴建平、徐磊青:环境与健康

十一、注册缴费
①确定参会的学者,均需注册并缴纳会议费。
②注册网址:http://hwpt.hrbeu.edu.cn

请在注册网页的“特殊需求备注”一栏,提供以下信息

a是否已提交摘要

b是否缴纳注册费

c是否已预订住宿

d提供发票相关信息: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单位地址+电话

e其他

③缴费时间:即日起至报到时止

 

 

 

 

 

④缴费标准:

参会者类型

注册缴费时间

费用标准

学生

2017810日前注册缴费

750元(RMB

2017810日后注册缴费

850元(RMB

教 师

2017810日前注册缴费

1680元(RMB

2017810日后注册缴费

1880元(RMB

⑤缴费方式:转账汇款
开户名:黑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
开户行:中国银行哈尔滨动力支行
账 户:173980229181
备 注:会务费-姓名
另:因银行自助机(ATM)汇款无法查询汇款人信息,请勿使用ATM机汇款。
⑥发票领取:报到时请出示汇款凭证,领取发票。

十二、住宿信息

请参会者自行提早预订酒店,相关参考信息如下。

(会务组推荐八一宾馆,订房电话:于鹏1860366290013384661973

十三、联系我们
(一)论文组:赵老师   18845169628

(二)财务组:韩老师  0451-8258888115145018099

(三)接待组:周老师  0451-82569513, 15045018881

(四)报到组:董老师  0451-82569560, 15124508798

(五)总务组:张老师  0451-8256960818945040403

电子邮箱:hrxlx2@163.com
会议网址:http://hwpt.hrbeu.edu.cn
会议微信:hrxlx2016

十四、重要时间节点

论文摘要提交时间: 7 31 日前。

华人新秀奖参评论文提交时间: 7 31 日前。

专题论坛申请提交时间: 7 31 日前。

享受优惠注册费时间: 8 10 日前。

会议报到时间: 2017 9 15 日。

 


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组委会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黑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
2017
7

 

 

 

 

 

 

 

 

 

 

 

 

第十届华人心理学家大会特邀专题论坛申请表

 

本次会议鼓励学者个人或单位组织专题论坛,提交申请经大会审批后即可开设。论坛以120 分钟为一个时间单元,每个时间单元可设立约 5 位报告人。根据需要可申请两个及以上的时间单元。

申请程序:

1.请填写以下申请表格,并提供内容简介(200字内)

2.通过E-mail以附件形式发送至大会会务邮箱hrxlx2@163.com,附件命名规则为“专题论坛名称–提案人姓名”。

    3.会务组收到申请后由大会秘书处寄给您一组邀请码,特邀专题论坛可保证优先安排场次,论坛主持人及报告人于报名时均可享有减低注册费(按照教师最低标准收费)之礼遇,请论坛主持人及报告人务必上网报名。

4.申请截止日期为2017731日。

 

论坛名称

 

论坛内容简介

200字以内)

 

 

 

 

 

 

主持人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电话(公):

手机:

E-mail

报告人

(一)

报告人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电话(公):

手机:

E-mail

共同作者1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共同作者2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报告主题:

摘要(300字以内):

 

 

报告人

(二)

报告人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电话(公):

手机:

E-mail

共同作者1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共同作者2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报告主题:

摘要(300字以内):

 

 

报告人

(三)

报告人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电话(公):

手机:

E-mail

共同作者1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共同作者2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报告主题:

摘要(300字以内):

 

 

报告人

(四)

报告人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电话(公):

手机:

E-mail

共同作者1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共同作者2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报告主题:

摘要(300字以内):

 

 

报告人

(五)

报告人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电话(公):

手机:

E-mail

共同作者1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共同作者2姓名英文/拼音

供职单位/职称:

报告主题:

摘要(300字以内):

 

 

 

来源:中国心理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psbeijing.org/cn/news01.php?type=2&sortid2=152&id=596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