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连载|科技民生丛书《城市色彩》(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3-04

来源:色彩搭配师







写在前面


近期大家的生活习惯都有了些或多或少的改变,我们可以有相对大片的时间来静下心来了。


为了让大家有更丰富、有趣的色彩知识,我们将连载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编、中国流行色编著,201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城市色彩》,欢迎大家关注!


在此感谢本书策划组和编委各成员!


策划组:

总策划:宋军

策划:申金升、朱文辉

执行:陈光、张海波、刘欣、唐思勤


本书编委会:

首席专家:宋建明

科学顾问:朱莎

主编:宋建明

编委(按姓氏音序排名):丁鼎、谷成欣、何文佳、贺显伟、赖宁娟、梁彦、毛雪、隋艳、徐匡时、张烨、朱姚菲



丛书序


科技工作永葆初心   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


初心和使命正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动力。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提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这不仅是新时代对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更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事业的初心。


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中国科协自1958年正式成立以来,在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参与和支持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


科技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是科协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科协工作的主要方向,人民群众的参与就是科协工作的坚实基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科协不断健全组织、壮大队伍,通过各级学会和科协各级组织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动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需要科技创新在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科技工作者更要积极行动起来,认清新时代新变化新任务新使命:让科技更好惠及民生、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科技的发展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将人民的需要和呼唤作为科技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必须牢牢抓住并下大力气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科技发展成果更多更彻底惠及全体人民。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动员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发挥科技社团专家的群体智慧和专业优势,编撰出版了《科技民生报告》系列丛书。这套丛书针对广大社会公众关切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发出科技界的最新认识和回应,让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科技成果服务广大公众。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觉到,科技不是万能的,限于科技发展的客观水平,当前很多民生关切问题,科学技术还不能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


所以,这套丛书出版,不仅是向公众展示科技界已经取得的成绩,更是科技界继续奋斗解决民众关注问题的一份言书。我们希望能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2017年12月





再序


关注新时代的科技民生热点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中国科协正以崭新面貌昂扬走进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前所未有,党和国家的事业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前所未有,党中央对科协工作的关心重视前所未有。


中国科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科技三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智库、学术、科普为重点,以国际化、信息化、协同化为导向,把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推动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面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帮助公众了解科学进展,激发科学热情,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科技发展享有更深切的获得感。


今年是《科技民生报告丛书》出版的第二年。在丛书第一辑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的基础上,为更好贯彻落实中国科协书记处关于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推动工作格局重塑的要求,学会服务中心将科技民生报告列入学会科技类公共服务品牌重点工作,组织专家和全国学会遵选主题、撰写编研,以专家视角、学术理性、科学观点,回应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专家观点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理性认知,为科学决策提供意见建议,同时,服务科技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可、履行社会职责,更加充分发挥科学家的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科技民生报告丛书》第二辑按照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更加注重丛书的品牌效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内容设置上兼顾了学术、科普和咨询三大特色。


一是立足学术,坚持科学性,由全国学会组织权威专家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二是通俗易懂,体现科普性,以尽可能直白的语言让科学知识更多惠及基层群众,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三是适当前瞻,具备咨询特色,可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希望本套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的丛书,能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普惠科技成果、倡导创新文化方面发挥一点积极的作用,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焕发新气象,实现新作为,为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智慧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2018年11月





本书序


城市,是人类创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宏大、关系最庞杂、形态最多样的创造物。历经了数千年依然生命力旺盛,而且还将继续发展下去。


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反过来也塑造着人与人类社会,它已是推动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最大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方向。如果人类失去城市,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人们对城市环境的依赖,不仅是物质性的,更是精神性的。这是因为这些环境是可感可知的。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形成了一连串有机的系统,即所谓的“家园”。从个人的小家环境,到社区的大家环境,再到公共的片区环境,乃至整个都城的景观环境,它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归属感和自信心。家园,是具体的,是有形态的、有质感的、有风貌的。


色彩便是这个风貌的组成部分。风貌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存的现实感受。以在都市成长的孩童为例,环境中的色彩对人的审美眼光与心灵的品味养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最终会反映到这个孩童成长为成人的素质、气质与原创动力方面。


遗憾的是,在长期缺乏美育的国度,这种美感的养育微乎其微。直接的后果是,一个可以让世界超级大国在竞争中焦虑的经济体,时下的城乡、城镇乃至城市的空间品质与风貌,却长期呈现出“夹生饭”状态。好的地方,可与世界名城娘美;而差的地方依然停留在粗陋的原始状态。如此高低反差混杂,遍布了所有的城乡。城市色彩,在其中无声地起着作用。


本书要讨论的重点就是“家园”的风貌—城市的色彩问题。色彩,如同乐音,都具有“双刃剑”的特征。一个高素质的民族,是具有能够感受色彩之美的视觉与能够听懂旋律之美的听觉的。


所谓文明程度,是以具备这样感受力的心灵为基础的。从个体,到群体,到社会,再到整个民族。有了这样心灵引导下的视觉与听觉的人,所创造的“家园”必然是有品质的。我实在很难想象,如果人们的视觉与听觉终日被各种躁色与杂音充满,他们的心灵会有如何高的品味与境界?如果不经过相关专业人员的奋斗,人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把“美丽中国”的愿景变为现实?


《城市色彩》作为中国科协总体策划,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的科技民生报告之一,便是在这样的问题的追问下立项的。所不同的是,科技民生报告的其他选题都有一个对应的学科门类与专业领域,这意味着该学科具有严密的规范与一系列求证的方法。


而“城市色彩”议题却是跨专业的,它是城市规划学、建筑学、设计艺术学、色彩学、美学,甚至还有文化学与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的软科学。城市的色彩问题也是多解的。经过了近二十年的社会实践,这一属性才逐渐被我国的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所认识与理解。


我持续带领杭州北斗星色彩研究中心年轻专业团队在最近的十多年中,受命为我国研究、规划编制与设计过百余座的城市与各类规模的住宅区,范围涵盖了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规模从都市圈的色彩总规,到各型包括美丽乡村、历史风貌保护区、渔岛重振、老街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城市美学营造、新城色彩营造、地标建筑色彩设计等。这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设计实践领域。


正是因为它的实操的跨学科属性,有必要用可视化、艺术性、通俗性与趣味性的方式,向公众说清楚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的色彩问题及引发的后果,从学理的角度对其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且探寻其方法。从而帮助公众认识城市色彩现象背后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原理与实践方法。我们通过“问”“观”“探”“统”和“瞻”五个维度,揭示所谓的“城市色彩”问题之下的,城市色彩的自然地理与民俗历史的成因、人与环境色彩的视觉记忆与心理感受、建筑及聚落色彩呈现以及美感判断、色彩规划与管控原理、对未来城市风貌色彩发展趋势的判断等问题。


但是,把我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数以千计的城乡遭遇的典型的色彩问题理清楚,并且寻求合适的方法不是件易事,它涉及这个正在探索过程中的软学科体系的准确描述。而我国城市色彩问题比起国际其他国家的城市要复杂得多,城市色彩的有关认识正在不断更新,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探索。书中表述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宋建明
于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
2018年11月11日






前言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城”即“城墙、城郭”,象征边界,人在“城”的场所中聚集与居住。


“市”即“市井、市场”,是城市中最鲜活的部分,人在“市”中交易与交流。


色彩,是眼睛所及之处的视觉现象。“色”指“单色”,即可以用色度的三项指数,色相、明度、艳度来描述的单一的色彩状态。“彩”指“多色”,即在单位面积中,有多种颜色交织而成。城市与色彩两者碰撞所产生的“城市色彩”, 正是本书要研究的对象。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工作奔波于不同的城市,习以为常地经历着城市的变化与发展,却对城市的第一面貌——色彩,视而不见。很多的人不禁要问,城市有色彩吗?什么是城市色彩?什么是好的城市色彩?未来的城市是什么色彩?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色彩》作为一本民生科普读物,是以公众关注的城市色彩问题为切入点,希望解答公众对城市色彩的种种疑惑,通过可视化与艺术性的图示,通俗性与趣味性的案例,向公众普及色彩学与城市色彩基础知识与发展历史,体现其科普性。另一方面,让公众认识城市色彩,有利于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居民身心健康,造境塑心,体现本书的民生性。


《城市色彩》作为一本科技民生报告,它的目的与意义有三,宏观总目标为实现“美丽中国”与“魅力中国”的国家理想。本书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从城市色彩“千城一面”与“色彩乱象”等实际问题出发,阐述城市色彩如何打造城市个性、塑造城市品牌、营造城市精神。


其二,本书希望能够通过系统的梳理,科普的语言,前瞻的思考,为政府职能部门,探索与创建城市色彩营造的方法与工具。


其三,也是本书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生动的图式,与国内外优秀的城市色彩案例,深入浅出地回答公众对城市色彩的疑问,提升公众在城市色彩中的参与度与美育度,引发公众的美学的思考,提升公众的美学修养,共筑美丽人居环境,共塑城市记忆精神。


为了兼具《城市色彩》的可读性与科普性,本书通过问、观、探、统、瞻,五个维度,循序渐进地剖析城市色彩问题。


第一章:问——“无中生有”的城市色彩话题?本章从城市色彩同质化问题出发,图示化揭示城市是有色彩的,使读者对城市色彩从视不见转向视而可见,并用国内外案例充分回答城市色彩的差异性、城市色彩的状态以及城市色彩中动人的故事。


第二章:观——琳琅满目的城市色彩魅力。本章将城市中的人,大体分为行人与车人,根据不同“人”的视角与速度出发,去观察城市的色彩、景观的色彩、街道的色彩、夜晚的色彩。


第三章,探——如此这般的城市色彩故事,本章主要探究城市色彩形成的成因,包括探自然地理因素、探历史人文因素、探城市发展因素。


第四章,统——科艺协同的城市色彩营造与管理,本章主要让公众了解城市色彩与自己有关,图解什么是好的城市色彩?如何科学地管控城市色彩?


第五章,瞻——未来城市色彩发展展望,本章通过瞻前景、瞻色变、瞻学研、瞻管理四个方面,试图描绘未来城市色彩的发展愿景。探索未来智慧城市的美学趋势、未来城市的色彩样貌,以及智慧城市下的色彩该如何营造等问题。


由于城市色彩问题涉及领域众多,编者们虽经过反复研究与讨论,但难免有所疏漏与不妥之处,恳请相关专家与各界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非常感谢中国科协的总体策划以及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的组织实施。作为为立志于以色彩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流行色协会,此次有幸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负责人宋建明教授作为统稿人,并带领其硕博团队完成《城市色彩》的编撰工作。并且,本书在撰写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科协陈光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与辅导,在此一并以诚挚的感谢!


图解城市色彩




(写在后面:公号连载未按纸书格式,主要以公众号的阅读习惯排版。未了以免大家觉得冗长乏味,今天内容到此结束。下次将会更新第一章问——无中生有的城市色彩话题 中第一节问色彩----城市有色彩吗?第二节问差异----城市有哪些色彩?敬请期待~)


编辑:TANSY










色彩搭配师


让色彩改变生活


来源:secaidapeishi 色彩搭配师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E0NTAzNg==&mid=2651148304&idx=2&sn=4af1699c9c3f3ad191729c972738ab0a&chksm=8b773433bc00bd25bbf08673535ba7bea61b4b64d1355af2d6114573db02cf1ea48e89b6d2fd&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国科协 科技 时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