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医者,更是勇士!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3-06

来源:武汉大学

3月1日,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负责的雷神山医院又传来好消息!98岁的胡婆婆康复出院,她是全国目前最高龄的危重症康复患者。截至3月1日,雷神山医院累计出院患者近200人,保持“床等人”。

98岁的胡婆婆从雷神山出院

19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出院,李兰娟院士为他们颁发“战胜者”证书。这是近日发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一幕。

李兰娟院士为治愈患者颁发证书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湖北和武汉是重中之重,更是决胜之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作为抗击疫情的主战场,白衣逆行,生死竞速,每天都在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大胆直言,振臂一呼:确诊标准太苛刻!

——为何多次质疑确诊标准?怕漏掉真实的病人!

——说真话不怕吗?没有什么事情比人命大!

继2003年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2012年暴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之后,新冠病毒(2019-nCoV),是过去20年间在人类中出现的又一种致病冠状病毒,很可能也是迄今影响力最大的一个。

早先有关部门制定的新冠肺炎确诊标准为: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发烧症状、全基因组测序,只有这三条标准都达到了才能确诊。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彭志勇在实际诊疗中发现,这一确诊标准太苛刻,会耽误病人治疗,错过疫情黄金防控期。

2020年1月6日,彭志勇拍板收下一名黄冈转过来的“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胡姓患者。彭志勇曾在香港参加过抗SARS阻击战,当年的惨痛教训犹在眼前,他分外警觉。在收治胡性病人的同时,彭志勇带领同事对ICU连夜进行紧急改造,“按照SARS的最高标准改造病房”。

1月7日,胡姓病人住进改造好的ICU。1月10日,ICU16张床位满员。彭志勇感到情况不妙,跟领导反映新冠病毒传播的迅猛程度。医院领导也意识到事态严重,向武汉市卫健委报告了此事。1月中旬,武汉市卫健委派专家组到武大中南医院调查,彭志勇结合自己当时的临床诊治情况指出,这套诊断标准容易漏掉真实的病人。

1月18日,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来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当天,专家组成员到中南医院考察,彭志勇再次直言确诊标准定得太高。高级别专家组来过后,诊断标准发生变化,确诊新冠病人的数量急剧增加。

在早前的诊疗中,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肺炎的科学依据。2月3日,彭志勇的同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大夫张笑春公开提出,“别再迷信核酸检测,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诊断新冠肺炎的主要依据。强烈建议政府征用酒店、宾馆或学生宿舍,收纳近十万之多的疑似及大部分医学观察者,强制隔离治疗!”

这番话简直如石破天惊。张笑春却说,不怕说真话,多大的事情能有人命大?2月5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进行了调整,要求在湖北省内增加“临床诊断病例”分类——即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的疑似病例。

这就是2月12日全国确诊病例数激增的原因。此后,武汉全市拉网式排查,方舱医院接连建立,黎明的曙光初现。

硬核力量,逆行而上:从前线冲到火线!

——医生会害怕吗?会!

——怕的时候怎么办?迎上去!

武大两所附属医院是武汉市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人民医院本部、东院以及托管、接管新冠肺炎床位4900多张,并负责增援金银潭医院南六楼病区。中南医院通过“1+3”模式提供5400余张床位,全面接管雷神山医院,创造了“边建边治边培训”的中国奇迹。如果算上其它附属医院,武汉大学共投入病床数13300多张。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武大人正在与“恶魔”鏖战。他们以医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站在战疫的最前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教授带队,进驻金银潭医院展开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一月有余。

金银潭医院(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是武汉最早接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定点医院。自从2019年12月29日晚,首批不明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这里就成了武汉乃至全国、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而金银潭医院的焦点,则是专门收治重症患者的南住院楼第五、六、七层。余追带领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团队,1月18日增援南六楼,用两天半时间将普通病房改造成ICU,一边收治危重病患、一边完成改造。目前,南六楼收治了金银潭医院几乎一半的危重病患,死亡率为该院最低,80余名医护无一例感染,实现了金银潭医院特殊单元唯一零感染医疗单元。

“累,真的很累。但一进病房……多希望自己是降妖除魔的孙大圣!”余追说,自己的姓名是“有余力去追求”,这个名字暗含着追赶死神、抢夺生命的某种隐喻,要全力救治每一个危重患者。

急诊科,在任何一家医院都是“前线”。疫情爆发以来,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魏捷和党员骨干杜贤进、田丹、丁瑜、万曦等人组成的急诊科团队,在新冠肺炎的旋涡中从“前线””直接冲到了“火线”。

这段时间,随着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控制疫情初显成效。目前,魏捷团队主要集中精力救治高危重症患者。她在“人民急诊工作群”里写道:“到了春暖花开的那一天,我们先相拥大哭再仰天长笑!如果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那么我们就是英雄的急诊!”

留观室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之一,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旃医生却主动请缨,长驻留观室,并写下现代版“与夫书”:“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

接管雷神山时,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教授临危受命,他不分昼夜带领全院职工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让一所工期仅有12天的医院发挥出最大作用。他在《致雷神山全体战友的一封信》中动情地写道:“每早一分钟收治病人,就可能会减少一群人的感染风险。”

中南医院有一群特殊的群体,是在一线不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治愈出院后又选择重返岗位的急诊医护人员,他们被称为“返岗天使团”:郭琴、赵智刚、李春芳、柏慧,“我是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抗击疫情的危急时刻,我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郭琴说。

医者也是师者。教授师长亲赴一线,无意间成了最好的“现场教学”,激励众多学子毅然请战。临床学院的研究生们化身小小螺丝钉,或在一线值班,缓解前辈压力;或在社区服务,组成基层医护;或在网络动员,筹措物资保障……许多身在外地的同学甚至向学院提交“请战书”:“自愿支援一线,风险个人承担!”

精准施策,科学救治:能用的方法都用上!

——新冠肺炎有特效药吗?没有!

——如何救治危重患者?一人一策,科学救治!

在湖北省2月25日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开展重症救治工作的情况。该院整合、混编了全国各医疗队的优势力量,目前已有12支外省医疗队支援,其中包括李兰娟院士团队。各方密切配合,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施“一人一策”精准治疗——

优化及加速核酸检测手段。中南医院是全省最早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单位,医学检验科主任李一荣带领团队改良核酸提取方法,最快2个小时得出检测结果。医学检验科10余位工作人员轮班进行检测,最长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无一人感染。

阻断让人望而生畏的“炎症风暴”。“炎症风暴”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人民医院东院区血液透析中心有一支7名护士组成的“血净小分队”,用高超的血液净化技术阻断恐怖的“炎症风暴”,努力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气切小分队”从死神手里抢人。对于已进行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来说,如果7-10天不能拔管,就需要做气管切开手术。人民医院东院区耳鼻喉科主任朱霆带领的3人党员“气切小分队”,冒着病毒喷薄而出的风险,35次精准为病毒载量极高的危重症患者切开气管,有效降低了死亡率。

冲锋在前,使命必达。重症救治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坚守临床一线,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将探索出的新疗法纳入诊疗方案——

用ECMO(人工心肺仪)设备救治重症患者;在病床边“徒手”为患者成功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AI技术检出新冠肺炎CT影像病变平均只需1.33秒;自主研发的医疗机器人“小珈”勇闯雷神山……

在抗击疫情一线,每医护团队都不断创新、全力施治,依靠过硬医术和过人胆识,不断把一个个未知的问号拉直。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爱是最好的武器!

——医生感染了怎么办?隔离治疗!

——治好以后呢?继续上岗!

“你们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治疗,我们站在你们的身后,我们爱你,你真棒!”2月24日,喻爹爹和赵女士在病房里吃午饭时,看到医护们隔窗用手语向表达的祝福和鼓励,一边微笑一边流下感动的泪水。

88岁的喻爹爹和56岁的赵女士都是聋哑患者。刚住进来时,喻爹爹每天愁眉苦脸,有时还暗自流泪,医护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医护人员自学简单手语,让笑容重新出现在他们脸上。

在病房里,医生既要为病人治疗,还要给病人“话疗”,从身体上和心理上帮助病人康复。当他们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后,仍然惦记着,怎样现身说法鼓励病友们,传播科普知识。

“我这么潇洒,这么可爱,死了多可惜!”视频画面里,一个中年男子用诙谐的语言调侃着,吸引了无数网友围观。说着说着,他摘下口罩,鼻子里赫然插着呼吸管。他叫余昌平,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也是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患病三天后,他的病情急速恶化,连续五天都不能起床,只能吸氧维持。

在与病毒搏斗的40天里,余昌平一直用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录制短视频科普“新冠病毒”,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能科学清晰地认识新冠肺炎,知道如何防范不恐慌。其乐观的态度和幽默的风格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粉丝们称他“余爹爹”“余可爱”。2月24日,余昌平出院,这位呼吸科专家、曾经的重症患者,有了一个新身份——拥有350万粉丝的“网红”。

为了专心战疫,杨晓医生把一岁的孩子送回老家,想孩子的时候就和孩子在手机里玩一会儿“躲猫猫”;发热门诊的31名护士集体拒绝换防,因为熟悉了怎么照顾病人,同时不愿意其他护士姐妹来冒风险;感染新冠肺炎痊愈后,90后护士贾娜捐献了300毫升血浆,用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血浆治疗……病毒无情,但是人间有爱,他们用普通人发自心底的那份责任与善意,筑起守护人民的血肉长城。

“爱是最好的武器,

让我们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春天已在来的路上,

这句病房里互相打气的话,

正在成为现实。


武汉 疫情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