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十二届世界小麦遗传学大会”总结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7-22

    

    国际小麦遗传大会是国际小麦遗传育种届的盛会,每五年举办一届。第12届会国际小麦遗传大会(12th IWGS)于今年9月8日-14日在日本横滨召开,由横滨市立大学木原生物研究所(Kihara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Research,Yokohama City University)承办。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瑞士、中国、印度、巴基斯塔、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300多名代表与会。我国从事小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自四川省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和山东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行25人,有贾继增研究员带领参加了此次会议(图1)。12th IWGS囊括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细胞遗传学和进化、全基因组测序、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基因功能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和品质等主要议题, 74位专家在会上围绕中心议题做了主题报告,大会共张贴墙报273篇。
    与会代表交流了近5年国际小麦基因组、遗传和育种研究进展,讨论了未来发展方向。在“小麦基因组”研究方面,国际小麦测序协作组介绍了他们在六倍体普通小麦测序、序列组装及分析方面积累的经验,小麦染色体3B和6B测序进展以及对小麦survey序列的利用;贾继增研究员介绍了我国在小麦祖先种D基因组测序完成后对序列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在“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议题及“小麦遗传资源收集评估”议题,与会专家介绍了不同区域对野生种及现代育成种的收集、保存,并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种质资源提高小麦产量和适应性;张学勇研究员介绍了我国小麦核心种质多样性及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发掘研究进展。在“结构与功能基因组”议题,来自澳大利亚的Rohit Mago介绍了秆锈基因Sr2单倍型及其功能,英国的Graham Moore介绍了染色体配对基因Ph1研究历程,美国的Yan Liuling讲述了冬小麦春化需求的遗传机制。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议题,与会专家从抗逆新基因/QTL发掘、遗传机理、育种方法和策略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
    当前正值小麦基因组及其相关研究的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参加此次会议,掌握最近研究动向和交流研究经验,对促进我国的小麦基因组、分子育种、种质资源及其它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1 赴日参会12th IWGS合影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贾继增 高丽锋)
   

来源:中国作物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crops.org/exchange_display.asp?keyno=18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