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控疫情和加快复工复产中做好稳物价工作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3-16

来源:第一智库

当前,我国正处于打赢疫情防控和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供求形势复杂多变,给稳定价格带来较大压力。

预计2020年CPI和PPI将在上半年出现阶段性攀升,下半年将逐步回落。下一阶段,在严控疫情和加快复工复产的同时,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改善供给、调控需求、合理监管、引导预期,促进物价稳定,提前防范物价上涨风险,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疫情暴发期间部分防疫和生活物资价格出现波动

(一)医用口罩市场供应较短缺,价格秩序较混乱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随着口罩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医疗系统的口罩紧缺情况已得到较大程度缓解。但市场上具有防护功能的医用口罩仍较短缺。随着2月10日起各地企业逐步复工,口罩作为开工必备物资,需求量激增。在此期间,全国各地药店、超市口罩货源紧张,销售差异大、不确定性较高;而大型电商平台仅有少量防尘、防晒等并无防护功能的普通口罩在售,医用口罩仅阶段性限量供货。海外代购、微商等渠道虽有少量口罩供应,但价格为平日的数倍。

(二)农产品运输不畅,产地和销地价格分化

一方面,在大中城市等销地市场,由于企业复工,人口不断回流,农产品需求出现较大提升。但疫情防控的交通管制措施导致各地供应难以及时补足,部分超市出现空架现象,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涨。例如,2月10日,北京八里桥蔬菜批发市场41种蔬菜的平均批发价同比(按农历日期计算)上涨12%,其中大白菜、西红柿等12个品种涨幅超过30%。

另一方面,在农产品主产区,受人工不足、包装材料短缺、交通运输不畅等因素影响,部分鲜活农产品,尤其是储存期较短的绿叶类蔬菜、鸡蛋和鲜花等,无法及时进行采摘、包装、储存或运输,造成相当的积压,使得产地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二、疫情对物价走势的影响相对复杂

受疫情影响,商品和服务的供需平衡将发生动态变化,物价走势将相应的出现阶段性起落。预计2020年上半年物价形势相对复杂,下半年将逐渐趋向稳定。

(一)预计疫情因素将推动CPI出现阶段性高企和阶梯式回落

预计疫情对CPI的影响主要受供需关系推动,其影响将贯穿全年,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一季度,受大中城市人口回流、疫情防控、农产品供应不畅因素影响,疫情主要推动食品价格上涨,进而推动CPI上行。二季度,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疫情期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将集中释放,居民旅游、教育、健康、娱乐等服务价格将出现攀升,同时由于制造业供应链一度中断,工业消费品的供给将落后于快速增长的需求,将出现工业消费品短缺价格回升情形,推动CPI上行。由于疫情造成2020年居民总体收入降低,预计需求在集中释放后,将在下半年恢复常态并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带动CPI涨幅收缩。

此外,猪肉价格在2019年持续攀升,而受生猪存栏量下行趋势刚刚企稳,尚未出现明显反弹影响,预计其在2020年将保持高位震荡或缓慢下行。因此,预计其对CPI的贡献将前高后低。

综合考虑疫情和猪肉价格因素后,预计2020年上半年,各月CPI同比涨幅将在中高位徘徊;下半年,CPI同比涨幅将逐步回落,或最终稳定在2%左右。

(二)预计疫情因素将阶段性拉低PPI,但后续可能推动其快速攀升

疫情对PPI的影响也将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由于疫情国内尚未完全解除,各地复工进度迟缓,这将压低近期工业原材料、零部件和大宗商品的总需求。预计一季度,PPI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进入二季度后,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我国工业产能或将全面恢复,但由于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品和上游大宗商品的生产和运输过程相对缓慢,预计会出现短期供求缺口,推动PPI出现阶段性大幅上涨。此外,随着货币和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各地方、各部门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实,在建和新增项目快速启动,也将在短期内推升大宗商品需求,助推PPI快速攀升。

当前,疫情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呈快速扩散趋势,同时产油国沙特和俄罗斯之间又发起价格战,布伦特原油期货已下跌至33美元/桶附近的低点,预计需求的减弱和供给的增加,将压低未来一段时期的原油价格。结合2019年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考虑其基数效应并叠加国内外疫情发展趋势后,预计2020年一季度,PPI同比降幅将介于2%至0之间;二季度PPI将止跌并快速回升,预计PPI月度同比涨幅或将达到3%-5%;下半年PPI同比涨幅将阶段性维持高位,随后逐步回落。若当前疫情对欧美主要国家金融市场的冲击进一步演化,出现一定程度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情况,预计下半年我国PPI同比涨幅将快速回落。

(三)物价走势或对GDP增速产生影响

2020年1月,CPI同比涨幅已达5.4%,PPI同比由上年连续下降转为微涨0.1%。综合来看,上半年的一段时间内,将有可能出现物价上涨而经济增速下行,且物价涨幅与GDP增速大体相当的局面。如果同期就业、进出口规模、工业增加值、PMI等相关指标与GDP共同下滑,各方将面临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如果只是短期存在,其影响较为有限。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容易影响国内外实体企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且高企的价格将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减缓复苏步伐,甚至抑制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压力。

(四)疫情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物价走势

当前,我国GDP在世界的占比已经超过16%,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全球排名第一,制造业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预计此次疫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物价走势。疫情造成我国对外贸易和供应链部分中断,将导致一定时期内国际市场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等工业中间品和小商品、电子产品、纺织服装等最终消费品的供应紧张,推动各国CPI出现一定程度上涨。与此同时,上半年我国大宗商品需求将出现先压制后释放的局面,将带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先抑后扬,推动各国PPI同向波动。此外,随着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预计国外也将出现供应链部分中断以及需求下降的趋势,使得国内外价格变化趋势相互叠加,部分商品价格波动幅度或有所加大。但预计今年国内外的总需求将有所减弱,推动CPI和PPI在下半年走低。

综上,预计2020年CPI将经历先高企、后回落的过程,PPI将表现出先压低、再跳升、最后回落的走势。预计上半年的一定时期内,或将出现物价攀升将与GDP增速下滑并存的现象。这一现象短期内影响有限,但如果长期持续,将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而疫情将压低国内外总需求,推动CPI和PPI在下半年走低。

三、多措并举维护价格稳定

下一阶段,在严控疫情和加快复产的同时,应采取改善供给、调控需求、合理监管、引导预期等手段,促进物价稳定,防范物价大幅上涨风险,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加强生活和生产物资储备,预防需求集中释放带来的价格冲击

鼓励物资储备向需求端前移。一方面,在企业全面复工、学校全面开学前,各大中城市应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资源,做好食品、日常生活物资、能源等方面的储备工作。另一方面,引导和提示企业加强原材料、零部件、加工设备等物资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工作,保持合理储备和做好应急预案。同时引导农民提前储备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保障春耕生产。国家应充分利用战略和商业存储空间,做好煤炭、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储备工作。对各方储备物资所需资金可予以融资、贴息或财政补贴等方面支持。

(二)转变复工推进思路,尽快打通供应链并改善供给

当今产业链分工精细,企业间相互依赖,按企业主体分批次复工,企业或将面临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中断问题,影响复工效果。建议转变复工推进思路,兼顾防疫需求和供应链畅通,从点状复工转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系统性复工,按分类分批提高员工到岗率或企业产能利用率方式推进全面有序复工。这将在宏观层面上保障经济体各项功能完备,增加经济韧性,有利于在早期缓解物价上涨压力,以及后续全面提升复产速度,加快经济复苏。

(三)分阶段释放需求压力,有序推进投资项目落地

应避免消费和投资需求集中释放。消费方面,各地宜采取“先复工,后复学”“分类分批逐步提高员工到岗率”的思路,减少大中城市人口短时间内聚集的压力。投资方面,各地方、各部门应保持战略定力,采取“项目分类分批开工”的思路,有序落实各类投资,促进投资需求合理、稳健释放。

(四)货币政策重点在于稳增长,但须兼顾物价稳定

下一阶段,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但货币政策实施的重点仍在于稳增长。逆周期调节应主要依赖价格型政策工具。应通过降息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存量债务负担。数量型工具应灵活、适度。通过银行系统为各类型企业提供救济性信贷支持或延缓贷款偿付,帮助企业改善现金流,降低违约风险。适度加大对财政的支持力度。在物价形势企稳前,不宜进行刺激性货币投放和信用扩张。

(五)价格监管科学适度,规范秩序的同时应尊重规律

特殊时期的价格监管措施,应处理好维护市场秩序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对于供求缺口较大的商品,避免简单、强行采取限价措施,应合理设置哄抬物价行为的认定标准,允许价格出现一定涨幅,使其反映特定阶段供求关系及生产流通成本的变化,给予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对于政府实施统筹供应、定向采购的应急物资、防护用品等,也应给予一定的价格上浮空间。

(六)全力创造宽松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进行必要的预期管理

向国内外做好信息公开、经济数据解读工作,加强预期引导。应借助国际组织、国际媒体、国内外专家力量,正确、科学解读经济发展形势,遏制唱衰中国言论。同时,应继续采取扩大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减税降费等措施,稳定国内外市场信心,改善各方预期。


来源:第一智库

原文链接:http://www.1think.com.cn/ViewArticle/html/Article_4ffa4a807c07bcf4b4ef9bfbd2a90c8b_4848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经济 疫情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