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为全区科技创新提供硬核支撑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1-07-13

586448.jpg

成功申报“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创建全省首个“科技小院”,累计引进国家级学会合作9家、省级学会合作10家、海外人才基地2家……作为浙江省科协“科创中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试点单位,杭州市余杭区科协紧紧围绕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以深化科协改革服务余杭“三个全域”建设大局,奋力打造余杭样板,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硬核支撑力量,推动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组织赋能 加强机制建设

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科协巩固和深化科协系统改革重点,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不断提升组织能力,推进产业融合创新。成立省数字经济学会余杭产业创新联盟、省药学会未来科技城人工智能小镇创新联合体,与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市生态文化协会共建省市区学会(生态)党建联盟,促进交流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实现学会党的工作小组全覆盖。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四有”机制,提供“菜单”式科普服务,助力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累计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30支,吸纳“三长”等科技志愿者1200余人,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80场,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

此外,余杭区科协在良渚新城等产业平台建立科协组织,依托产业集聚效应吸纳优秀科技工作者。按照全国首家特色小镇科协——梦想小镇科协建设标准,建立良渚梦栖小镇、生命科技小镇等园区科协组织,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

下一步,余杭区科协将进一步加强科协组织建设,推进产业平台和园区小镇科协组织覆盖,鼓励支持企业科协与各级学会、高校科协的联动,探索科技经济融合的有效组织机制;筹划省市区学会共同体、科普基地联盟等创新组织建设,推动协同发展;加快“数智科协”建设,积极谋划具有科协特色的应用场景。

平台聚能 拓展引智渠道

从创新的源头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终点,创新平台实现多方创新主体的融合与创新成果的共享,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方沃土。

位于余杭区西北角的鸬鸟镇,以发展蜜梨产业、旅游业为主,被誉为“浙江蜜梨之乡”,当地现有蜜梨种植面积8500余亩,年产量1.5万余吨,年产值1.7亿余元。近年来在蜜梨种植管理、梨园土壤调查及肥力提升等方面存在一些发展瓶颈,使得亩产值停滞不前,迫切需要引入技术和人才来改变现状。

2020年8月,通过余杭区科协的牵线搭桥,浙江首家科技小院——浙江余杭区蜜梨科技小院正式授牌成立,来自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4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1名博士后进驻,为农户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该小院依托中国科协、中国农技协以及张福锁院士团队,围绕“农文旅”三产融合的目标新增蜜梨衍生品加工产业链,“富锌梨”营养健康、旅游伴手礼的开发,生态果园提质增效,农业机器人的可行性推广等,带动鸬鸟及全区蜜梨产业的发展,促进果农增收致富,同时辐射杭州及周边区县相关产能的提高。

余杭区科协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搭建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引智平台,为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引进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智库”支撑。积极争取国家级学会在余杭建立科技服务机构,引入高层次专家资源,发挥产业创新联盟组织、学会服务组织等组织的作用,探索形成院士专家赋能科协组织、科协组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模式。对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服务团建立余杭服务站,助力余杭家纺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建设,建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经济融合杭州服务站;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未来科技城合作,2020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余杭举办;承办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长城国际健康论坛……

余杭区科协在注重国内人才的同时,还充分发挥海智渠道优势,加强与海外科技社团和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通过拓展平台、建立基地、发挥作用,不断深化海外智力和项目招引工作,推动海智工作提质增效,服务地方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与中国科协-欧洲(比利时)、欧洲生命科学(瑞士)海智创新创业基地进行“云签约”,与澳大利亚浙江大学校友会签约共建海智基地工作站,并积极对接世界地球青年科学家联盟、美国浙江创新中心、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等海内外科技社团组织。2020年新增合作的海外科技社团5个,促成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6个,余杭的海外“朋友圈”不断扩大。

“三智”提能 助力创新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第一资源。余杭区科协充分发挥科协系统学会、院士、海智“三智”高端智力资源,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家纺是余杭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当地依托浙江省家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与此同时,当地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对人才资源需求也愈发迫切。在余杭区科协开展的“百名专家进百企”活动中,聘请10家国家级省级学会成为首批支持单位。梳理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服务团余杭服务站,充分发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专家的作用,开展调研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评估、标准制定、人才评价等活动,将科技专家的服务通过余杭服务站输送到本地家纺企业,把行业创新资源与余杭家纺企业优势紧密结合,为余杭当地家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2020年共组织对接各级学会45家,专家135人次,服务企业168家,解决难题114个。

通过走访慰问、座谈交流、联谊谈心等活动,余杭区科协进一步完善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机制,围绕余杭“院士之家”建设,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余杭行”活动。2019年7月,余杭“院士之家”正式揭牌,该平台集成决策咨询、学术交流、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文化传播等主要功能。自成立以来,余杭“院士之家”精准对接企业院士专家合作需求,共开展“院士专家余杭行”活动22次,接待院士132位,邀请“进家”院士30位。会同区委人才办制定引进支持顶尖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办法,成功牵线张福锁、俞梦孙院士团队等项目合作落地。创新开展首批14家余杭区院士专家指导站认定工作,新引进院士专家及团队成员95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4个。

余杭区科协还开展海内外项目路演对接。联合中国海归创业联盟杭州分中心、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杭州分中心及海智基地,开展与余杭国际人才港、未来科技城国际人才园人才项目对接活动。联合区金控集团等开展海内外项目“云路演”活动。2020年,共推荐120余个项目至未来科技城等平台,码全科技等6个项目已注册落地,Reborn.ai + AiMS(智能建筑系统)等4个项目已通过产业平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

下一步,余杭区科协将积极对接上级科协和学会资源,依托“全国学会智汇浙江”行动,推进更多国家级、省市级学会创新服务机构落地;推进余杭“院士之家”建设,加强顶尖人才招引和服务保障;推进海智工作基地建设,深化对接海外科技社团项目对接。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