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表彰 > 人才奖励 > 张弥漫
张弥漫

张弥曼(1936.4-),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和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主要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为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

与古生物学“先结婚后恋爱”

1936 年 4 月,张弥曼出生于南京,后随父母辗转江西。小时候,父亲在医学院工作,耳濡目染之下,她从小就树立了当医生的理想。

然而,1953 年,张弥曼却响应国家号召,报考了当时的北京地质学院。一年后,国家选派学生赴苏联留学,张弥曼幸运入选。

“1955 年,我们十几位同学被分到莫斯科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学习。至于古生物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当时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张弥曼说 :“这是一个 historical accident(历史偶然)。”

虽然当时张弥曼对古生物学一无所知,却带着一颗求真求实的心,走进了古生物学领域,越来越发现这个领域非常有意思,便坚持下来直到今天。

图片

野外考察团队中张弥曼(中排右六)是唯一女性

自达尔文时代以来,大多数人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四足动物是由水中脊椎动物鱼类逐步进化过来的。但3.8亿年前到底是哪条鱼登上陆地,成为了四足动物的祖先呢?张弥曼从事的研究,正是试图解答这个争论不休的起源之谜

1965年,张弥曼前往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学习。为了揭开四足动物祖先的“身世之谜“,张弥曼对自己的化石标本进行了连续磨片。那段时间,她每天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经过持续两年的艰辛劳动,这件长度只有大约28毫米的化石,被转换成了540多张厚度不到1毫米的蜡模。

当这些蜡模被叠加起来的时候,张弥曼看到了一个震撼古生物学界的事实。

按照当时的分类方法,先驱杨氏鱼被归入总鳍鱼类,瑞典的古生物学家们认为,它应该有一对内鼻孔,那是鱼类“登陆”时学会呼吸的关键构造。但张弥曼仔细观察了蜡模,却没有找到内鼻孔。

图片

张弥曼(右五)在瑞典进修期间与老师和同学合影

由于她的工作无可挑剔,古生物学界开始重新思考,内鼻孔的起源问题。可以说,如果先驱杨氏鱼确实属于总鳍鱼类,那么她的这项发现就严重动摇了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地位,“足以改变古生物学的教科书”。

此后,全球古生物学界围绕张弥曼的工作对四足动物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到1995年古生物学界普遍认同了张弥曼的观点,认定肉鳍鱼类起源的中心地区不是欧洲和北美,而是中国云南曲靖,这一权威结论还被写进了教科书。

图片

张弥曼向记者展示鱼化石

把学术“金矿”慷慨地给年轻人

张弥曼认为:“没有我挡在前头,年轻人就能得到最好的化石,没有顾虑地更快上一线,支撑起古鱼类学科的发展。”

于是,在十多年前,她将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泥盆纪鱼类研究交到了学生朱敏手上,自己则转向了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前至今)鱼类的研究。

很快,在张弥曼的支持下,年轻人就有了成绩。2006 年,在张弥曼 70 岁生日之际,朱敏将自己的一项重要发现命名为“晨晓弥曼鱼”,以感谢她的传道授业之恩。

3年之后,朱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引起全世界轰动的成果,即对一种名为“梦幻鬼鱼”的史前鱼类的研究。

图片

张弥曼(右)在向学生介绍研究内容(2018年摄)

在新开辟的新生代,张弥曼同样满怀热情,而且继续取得重大发现。几年前,张弥曼与合作者研究了一种长着异常粗大骨骼的鱼,并将它命名为“伍氏献文鱼”,以纪念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院士。张弥曼根据法国古生物学家对地中海西西里岛、克里特岛等地的古鱼类厚尾秘鳉的研究成果,判断出了伍氏献文鱼骨骼异常粗大的原因。

图片

张弥曼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

对先驱杨氏鱼和伍氏献文鱼的研究无疑是张弥曼学术生涯中的高光时刻。201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授予中国古鱼类学家张弥曼,以表彰她对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成就。

图片

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现场,张弥曼(右一)与其他4位获奖者合影

半个多世纪前,年轻的张弥曼为解开四足动物起源的谜团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仍然在古鱼类研究领域进行着不懈地探索,挖掘脊椎动物演化史上属于鱼类家族的故事。

张弥曼常常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做什么项目都行,都可以试试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颁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时给她的颁奖词所言:“张弥曼仍在继续她的研究,永远坚定地探索着人类的起源,勘测那些在地球和时间中旅行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