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风采 | 胡梓萌:打开计算化学的一扇小窗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3-19

来源:中学生英才计划


本期主角


胡梓萌,就读于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级“英才计划”化学学科优秀学员,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金龙教授。



培养成果:胡梓萌通过计算化学的方法,研究了负载单金属原子h-BN二维材料CO催化氧化,通过建立模型、优化结构、计算吸附能的方法得出单层负载金原子氮空位h-BN二维材料具有CO催化氧化的潜力。并模拟了CO的双分子和三分子氧化机理,得出CO更倾向于三分子氧化机理。


导师简介


杨金龙,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至1985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1985至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分获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在意大利Padova大学、Cagliari大学、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工作和访问。长期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直致力于发展与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与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团簇,固体表面与界面和纳米体系的结构和性质,注重和相关实验研究的配合与合作。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四百余篇,论文被他引一万余次。


正文


2018年11月,胡梓萌怀着对化学的一腔热情和对科研的好奇心走进了“英才计划”。“英才计划”对于胡梓萌的意义,用她喜欢的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一句话来说,“写下便是永恒。”


回顾刚进入“英才计划”的时候,胡梓萌说:“我所不能忘记的,是报名时的毫不迟疑;是可以对导师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是用在高中课本里没有见过的索氏提取器做“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是发现陶瓷片竟然可以在海水淡化、油水分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双缝干涉实验、测不准原理所代表的微观世界带给我的震撼……”一年里,在导师们的指导下,胡梓萌学会了标准的实验操作,学习了很多高中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包括知识,也包括对世界的理解。


1

抽丝剥茧进入化学世界


胡梓萌的科研旅程,是从和杨金龙教授的午饭开始的。杨教授启发大家,要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去思考和探索,例如孔雀羽毛为什么那么漂亮,修正带为什么有顺滑和阻塞之分……胡梓萌也提出了自己所关注的问题——CO尾气和室内CO中毒。杨教授启发她,在材料化学里,催化剂也许是答案。


从计算化学基础密度泛函理论到薛定谔方程,从电子密度到哈密顿量,在老师以及学长学姐的悉心讲解下,胡梓萌打开了计算化学的一扇小窗,并且开始学习vasp软件,INPUT、OUTPUT、KPOINTS、EDIFF……刚开始的时候她的操作非常不熟练,对着手册一步一步操作,一次又一次犯错,但是看到VESTA优化后的Si单质,胡梓萌还是感到无比欣喜。


与此同时,胡梓萌也开始阅读与CO氧化相关的文献。对胡梓萌来说,文献阅读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尤其是阅读英文文献时会学习到很多的专业术语。她了解到,贵金属催化剂可以有效催化CO氧化,例如Au就是一种极好的催化剂。但是块材金的催化效率并不是很高,在降低原子尺度时,金的催化效率会极大提高,但也会导致表面能的极大增加。金属尺寸降低可以提高反应活性,但单原子金属表面能过高,不稳定,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负载单金属原子,降低表面能。于是,她开始阅读关于单金属原子载体的文章,石墨烯本身易被氧化,会导致催化剂不稳定,而六方氮化硼是一种稳定的二维材料,高温下抗氧化,其独特的电子结构也不同于石墨烯。胡梓萌和导师讨论后,最终确定以h-BN单层负载单金属原子CO催化氧化作为课题。


确定课题后,胡梓萌便开始做实验,搭建h-BN模型和CO氧化路径模型,通过vasp进行结构优化和吸附能计算找到答案。“虽然听起来很顺利,但实际上兜兜转转,我也体会到了科研的不易。”让胡梓萌印象最深的是,由于最初没有仔细鉴别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模型颜色,她把所有的CO2都搭成了C2O,看起来似乎是个小问题,但原本已经搭了一上午的模型都得从头再来。计算吸附能得出数据时,面对不符合实际的结果,胡梓萌一遍遍地排查错误的环节。研究过程中,胡梓萌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一次次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渐渐熟练使用vasp,完善自己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胡梓萌也不断与学长学姐们交流,了解他们对于课题、关于科研、关于大学、关于未来、关于世界的看法。


2

年终论坛坚定科研理想


年终的学科论坛,胡梓萌选择用英文来进行答辩。早自习、课间、午休……凡是能利用的时间,胡梓萌都在一次次地整理、一次次地复习自己要答辩的内容。努力是值得回报的,最终,胡梓萌在学科论坛中获得了“优秀学员”称号。“面对导师们,我可以从容地介绍自己的项目,从容地回答导师们提出的问题。站在礼台上领取奖状并且和包信和院士握手时,我感到无比激动与荣幸。听到包院士对英才学员的教诲时,我的科研理想也进一步坚定。”


胡梓萌表示,“英才计划”对自己意味着很多。“它为我带来的,是对于科研的切实了解。”胡梓萌仍然记得当初回答导师“你为什么参加‘英才计划’”问题时自己给出的答案:“因为我有志于科研,所以我很想了解真正的科研,学习更深层次的化学。”胡梓萌说:“我想我的期待达到了,科研并没有那么轻松,但科研意义重大。时代需要肯埋下头去做事的人,我们这些被寄予期望的一代,也应当承担起责任。而对我来说,‘英才计划’便是我的起点。”





什么是“英才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有关要求,切实促进高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


“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并以此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来源:zxsycjh 中学生英才计划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DM2MzgyMQ==&mid=2247490165&idx=2&sn=903358bdbbbb98f70e68b8c668d9d508&chksm=e9c70bb7deb082a13b194d251b7aefca563b9e0b0a1e86dfec0f9eb597293673e1d07bbf7ae4&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大学 英才计划 计算化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