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调控种子休眠的分子机理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4-08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向勇团队研究揭示了2个新的种子休眠调控因子ODR1与bHLH57,通过调控种子脱落酸合成与信号转导,进而影响种子休眠的分子机理,为作物特别是水稻中同源基因的功能研究和种子休眠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借鉴。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

种子休眠是指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成熟的种子仍保持不萌发的现象。休眠控制萌发最佳时机,使植物后代避开恶劣环境,对植物体的生存、延续和进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弱休眠作物的种子萌发迅速、出苗整齐,植株后续生长一致强壮,有利于高产稳产和机械化收割,因此在现代农作物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休眠特性的保持。但是,弱休眠作物在成熟后期遇到高温高湿天气,容易穗发芽,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给粮食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研究种子休眠对于控制种子萌发和穗发芽,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wt_a52342020009042623_f4f2c1.jpg

种子休眠是一个复杂的农艺性状,受到内源激素(脱落酸和赤霉素)与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的共同影响。目前,种子休眠调控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该研究鉴定了种子休眠调控的新基因ODR1和bHLH57,并结合对新基因在调控过程中的功能分析,提出了影响种子休眠和萌发的新途径。同时发现ODR1与水稻休眠调控基因Sdr4具有一定的序列相似性,但是它们调控种子休眠的方向却截然相反。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深圳市和大鹏新区科技项目资助。

来源:CAAS_WX 中国农业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DgwMDc2Ng==&mid=2247489711&idx=2&sn=00be3b3a9817dc83ce3b48c64557881f&chksm=e8acb4bedfdb3da81a74bd12a7230cb40e23fe38a3f38dad4ca0b7790ea287df0f1bd190ae71#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农业 调控 种子植物 种子休眠 农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