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林荣呈课题组研究阐述了种子休眠的分子机制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2-12

来源:植物科学最前沿

2019年12月3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林荣呈研究组在Plant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The Evening Complex and the Chromatin-Remodeling Factor PICKLE  Coordinately Control Seed Dormancy by Directly Repressing DOG1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述了种子休眠的分子机制。

20191212120745_11988e.jpg

https://www.cell.com/plant-communications/fulltext/S2590-3462(19)30011-2

种子休眠是指有活力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暂时不萌发的现象。休眠在种子成熟过程中逐渐产生,在新收获的种子中程度最高。休眠使种子可以度过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避免同种个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以及抑制穗发芽现象的产生,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性特性,该特性受到遗传因子和环境信号的控制。因此,探索种子休眠机制对于植物个体发育以及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种子产生、成熟、休眠和萌发这一的循环往复的发育进程,无疑是置身于变化的环境信号如生物节律的调控中。环境信号则会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塑造特定发育进程。DELAY OF GERMINATION1(DOG1)是诱导种子休眠的关键调控因子,其转录会随着种子发育迅速增加,有关调控机制却少有研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林荣呈课题组鉴定到生物钟重要复合体Evening complex(EC)的成员LUX ARRYTHMO(LUX)可以直接结合在DOG1的编码区,抑制其基因表达;EC另外一个组分EARLY FLOWERING3(ELF3)也参与到种子休眠过程,该基因的功能缺失导致DOG1的较高表达。此外,EC三个成员的编码基因(LUX、ELF3和ELF4)和DOG1的转录表达呈负相关。同时,染色质重塑因子PICKLE(PKL)与LUX直接相互作用,被后者招募至DOG1的染色质,促进H3K27me3在该区域的富集,从而抑制DOG1的转录。

有趣的是,当拟南芥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开花后由长日照变成全日照)时,新收获的lux和elf3种子中DOG1表达下降,休眠水平降低至与野生型类似。可见,生物钟通过EC的关键组分LUX,将PKL招募至种子休眠特异性关键基因DOG1,调控组蛋白H3K27me3的富集水平,进而影响种子休眠程度。这一研究将生物钟信号、染色质重塑与种子休眠整合起来,为研究种子如何感受外界环境因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

值得指出的是,此前该实验室对染色质重塑因子PKL开展了系列研究,揭示了PKL发挥功能的不同作用模式。PKL和关键转录(调控)因子,如HY5、PIF3、BZR1以及DELLA蛋白互作,通过调控下游细胞伸长基因的组蛋白H3K27me3修饰水平,整合内源激素(GA和BR)和外源环境因子(光和温度)实现对植物形态建成的调控[3,4,5]。PKL与光周期途径的输出因子CO互作,有利于CO以及其它因子在特定时间对FT的激活作用[1]。此外,PKL还与ATX1互作,通过调控FT位点H3K4me3水平,拮抗PcG蛋白对FT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维持FT特异且适当的表达,保证植物适时开花[2] 。

20191212120745_14feb0.jpg

图1. PKL和LUX调控种子休眠的工作模型

该研究于11月2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lant Communications。林荣呈研究组的博士毕业生查萍、博士生研究生刘双荣和李洋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林荣呈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植物科学最前沿公众号为植物领域最具传播力的学术公众号,为更好促进学科内的交流,我们创建了100个垂直细分讨论群,直接覆盖20000名活跃用户,在这里您可以快速向同行请教专业问题并获得答案,目前具有如下领域讨论群:

基因家族/基因组编辑/群体遗传学/激素/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合成生物学/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药用植物/数字农业/苔藓植物/表观遗传学/根系微生物/光信号转导/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技术-蛋白/实验技术-基因/非编码RNA/单细胞测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植物种质资源/杂粮育种/作物栽培/花卉和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昆虫/细胞生物学/采后生物学/植物进化/植物转基因技术/植物营养/杂种优势/生态/更多研究方向群正在组建中......

来源:frontiersin 植物科学最前沿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OTY2NDYyNQ==&mid=2247493537&idx=3&sn=3391807e1412af208431a7b7618e2b21&chksm=e8bd95bfdfca1ca9e80ee4914083df6e73cd30986a1440bb8f0440678d5f0bebf54b35856a2e&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分子机制 种子休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