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亿年前的晚奥陶世,是一个对大多数物种来说都非常糟糕的时代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4-16

1.png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曾出现过5次著名的大灭绝事件。近日,一项针对晚奥陶世大灭绝事件的研究揭示,正是海洋中氧气的缺乏,导致了这一场发生在大约4.44亿年前的灾难。

不仅如此,该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该事件中的缺氧条件持续了300多万年,远远长于其它类似的生物多样性破坏时期。

这项于4月1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研究,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外,还对现代环境保护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数据显示,全球气候变化正使得公海和沿海水域中的氧气浓度下降,很可能会给许多物种带来厄运。

“我们的研究排除了灭绝事件中有关缺氧强度和范围的众多不确定性。”论文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学地球、能源和环境科学学院的地质科学助理教授Richard George说,“而且这一发现并不局限于灭绝事件本身。”

在大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地球环境与现在,甚至是恐龙时代均大不相同。当时,绝大多数生命只生活在海洋中,而植物才刚开始出现在陆地上。现代大陆大部分挤在一起,形成了冈瓦纳超级大陆。由于全球变冷,冈瓦纳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被冰川所覆盖,物种灭绝的初步迹象开始显现。

在大约4.44亿年前,物种大灭绝事件的第二阶段显现。直至晚奥陶纪事件最终结束时,约有85%的海洋物种最终在化石记录中消失。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这一物种灭绝事件的第二阶段。

此前曾有研究通过分析古代沉积物中的铀和钼等金属同位素(这些金属同位素在缺氧和富氧条件下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推断出了古代海洋中的氧含量。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结合已发表的金属同位素数据,以及来自利比亚穆尔扎克盆地的黑色页岩样本的新数据,构建了一个新模型。该模型将31个与金属有关的不同变量考虑在内,涵盖了从陆地上渗出并通过河流流入海洋,最终沉入海底的铀和钼的数量。

利用新模型,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任何合理的情况下,晚奥陶纪的地球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区,曾经历严重且长期的缺氧情况。“多亏了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一个漫长而深远的全球缺氧事件与晚奥陶纪的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有关。”研究人员说,“对大多数海洋生物来说,当时确实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艰难时期。”

科界原创  

编译:Max 

审稿:alone 

责编:雷鑫宇 

期刊来源: 《自然通讯》

期刊编号: 2041-1723

原文链接:

https://phys.org/news/2020-04-bad-alive-links-ocean-deoxygenation.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地球 海洋 物种 研究 事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