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全部休舱,请记住这位抗疫中的关键人物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4-17

3月10日,

随着武昌方舱医院的休舱,

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网友纷纷留言表示:

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关门大吉。

方舱医院的建设和使用

被誉为扭转防控局势的关键之举,

而最初提出“方舱医院”这一概念的人

就是呼吸病学与危重症专家,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

王辰

2月1日,王辰随中日医院医疗队赶赴武汉,看到超负荷运转的医院,他首次提出建立“方舱医院”,对患者要应收尽收。

48小时后,首批3座方舱医院开舱!4000多张床位成为了患者的生命绿色通道。

半个多月以后,随着更多方舱医院加入,武汉定点医院终于不再“一床难求”,甚至还完成了“床等人”的逆袭。

除了提出建设“方舱医院”

这一扭转疫情防控局势的关键举措之外,

王辰院士在公众面前“火'的另一个原因,

就是他多次在央视《新闻1+1》栏目

接受白岩松采访时,

对疫情直击要点的分析和直白的回答,

获得了观众的赞赏!



2月5日,央视《新闻1+1》栏目连线王辰院士,采访中针对大众关心的问题,如武汉的情况、疫情拐点等,王辰都给出了直击要点的回答。

通过这次对话他向公众传达了三个关键信息:武汉形势严峻,大批患者未能及时收入医院;病毒核酸的检测能力依然不够;武汉到底有多少病人,数目并不十分清楚。……

面对当时

武汉扑朔迷离的疫情,

王辰院士的话如一缕强光,

刺破了疫情的迷雾,

网友们纷纷感慨:

这是最近听过的最高水平的分析,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王辰也因此圈粉无数,

这位在抗疫中的关键人物,

从此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新冠肺炎并不是王辰院士第一次打仗。早在“非典”时期,他就因突出的表现和能力被人们熟知。

2003年“非典”肆虐,王辰临危受命,担任北京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接管了一行12人的“非典医疗专家组”。

面对一无所知的敌人,王辰率先做出反应,仅用数十小时就带领大家在朝阳妇幼保健院组建了一个高标准的非典病房,给其他医院做出了范本。同时,他还主动承接了宣武医院的非典重症监护病房的任务。

时年41岁的王辰

在抗击“非典”中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成为内科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也正因为有当时积累的经验,

在此次抗疫中,

王辰才大胆提出建设方舱医院的设想。

可以说,他为此次抗击肺炎,

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王辰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

1981年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

毕业后,在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任住院医师

开始了行医生涯。

两年后,王辰被国内呼吸病学

泰斗人物翁心植收为开门弟子,

并重回母校首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

秉持着对治病救人的热忱,

王辰一直在自己的领域中默默耕耘。

2014年,王辰被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院长。依据多年当医生的经验,他深入一线,探查制度的弊病。改革了中日医院的“三级查房”制度,使之成为更有效率的主诊医师制。

2018年,王辰又被调往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校长。在这里,他力排众议,冒着“违规招生”的风险,录取了一批其他学科背景的优秀学生,开设了16人的试点班。

2018年5月,

王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2019年12月,王辰获得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该奖评共选过13次,至今只有20人获奖。

得此殊荣,他却说了八个字: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同样的,关于这次疫情,他也在央视说了最重要的八个字:“应收尽收,应收早收。”

前八个字是王辰人生的写照,后八个字改变武汉一座城的命运。


面对外界对“方舱医院”的多重担忧,王辰呼告,“这不是‘至善之策’,却是可取之策,现实之策。”新华社专门为他撰文,力挺方舱医院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之举。

随着抗击疫情成果的不断取得,3月8日,武汉11家方舱医院休舱。同一天,王辰通过“呼吸界”讲述了方舱医院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应急体系设计带来的借鉴意义。

他表示,

希望以后国家在制定有关标准的时候,

对于大型的场所可以考虑在建造时,

就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改造方舱医院预留好接口和相应空间,

一旦遇到类似情况,

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将其转化成方舱医院。

病毒无情,方舱有爱

从2月5日晚,汉江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第一批轻症患者,到3月10日,所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武汉方舱医院整整运行了35天,托起了“生命方舟”。

而最初提出

这一概念的王辰院士,

也在此次与“新冠肺炎”疫情抗争中,

始终坚守在一线最前沿,

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调研防治方略、指挥科研攻坚,

为抗击疫情奔波忙碌。

他是无数“逆行者”中的一员,关键时刻用自己的专业权威和担当守护住了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挺起了我们共和国的脊梁!

让我们向以王辰院士为代表的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们致敬!